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曾有人断言:谁拥有了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绝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和过海轮渡。此言的确不虚,当时九龙仓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还拥有酒店、大厦、有轨电车等优质产业。九龙仓的资源丰厚程度,在当时,让港岛所有商贾垂涎欲滴,不过叶欢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玩不转这么大跨度这么多的项目,所以叶欢的目标就是在包船王收购九龙仓的时候挣点小钱钱。整个九龙仓收购战中,收益最高的也就是决定胜负的那2000万股了,叶欢的囤货目标也就是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
1973年至1974年期间,九龙仓为筹集发展海洋中心及海港城的庞大资金,先後多次发行新股及送红股,令公司股数从990万股急升至8,501万股;1975年5月及1976年10月,九龙仓再发行12亿港元的8厘息可兑股债券及2亿港元75厘息附有认股证债券,结果不少九龙仓股东抛售股票筹集资金收购债券,令股价偏低,股票大量流人散户之中。是九龙仓兴建的商厦,以出租用途为主,现金回流极慢,盈利增长低,这亦是造成九龙仓股价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年初,九龙仓的股价最低见118港元。知道未来九龙仓股价情况的叶欢分散户头暗中收购股票,由于时间很是充足,叶欢就把收购价定在13元左右,挂单慢慢收购。
江河日下怡和系已逾百年历史的“九龙仓”,本是一家彻头彻尾的英资企业,由凯瑟克家族的“保罗·渣打”爵士在1886年创立,资本结构上又隶属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系”,与香港置地并称为“怡和双翼”。怡和的掌门人同时又兼任九龙仓董事局,可见九龙仓在怡和系的举足轻重。然而,作为英资的怡和系对中国府却心存芥蒂,在“九七过渡”问题上始终抱有悲观态度,改而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在香港的势力范围日渐衰微。到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约5%的九龙仓股份,和3%的香港置地股份,达到历史最低比率。在怡和系的执掌下,九龙仓虽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物业,但在经营方式上却不足称道。他们固守着用自有资金兴建楼宇的理念,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缓慢,使得集团陷入财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将自己一步步逼向绝境。然而,另有华商才俊却看中了九龙仓的前景……
最先瞄上九龙仓的是李超人,早年,九龙仓货仓迁出的旧址将成为九龙地王,而九龙仓股票却被一直被市面低估,若合理开发前景必定辉煌。嗅觉灵敏的李超人当然也看在眼里,他曾多次构想,若由他
第三十五章 投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