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美政到底是什么?[2/2页]

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高慧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到广大阶级的支持。同时,通过引导君王向善,来促进君臣之间的志向统一和方向一致,这个过程本身,就极为贴近于“以德治国”的理念。
      通过妥善和完善的法律,高尚的君王和贤良的臣子,将原本并不融洽,甚至有些对立的法治理念和德治理念相结合,寻找一个两者最为契合的交点,从而达到屈原所一直呼唤和追求的和谐状态。从屈原在楚国为政的记载来看,他的美政,在被君王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之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其中有较为突出的六点,被后人高度概括为:“奖励耕战、唯才是举、沟通君臣、束禁朋党、明定赏罚、抨击陋俗。”
      然而,具备着如此美好愿望的执政理念,自然会触动大批既得利益者集团的利益。在混战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君子之治”极其难以在短期内就见到切实利益。对于君臣本身的德行,仅仅依靠着美好品德的约束,也难以迅速实现。
      并不是每一个贵族都愿意去尝试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民本思想”,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去考虑自己下一顿饭是不是有的吃。对于贵族来说,所谓的子民,就应该是心甘情愿、源源不断地奉献着一切,来供养着他们享受生活的工具。至于工具的想法,那又有什么可值得在意的呢?当然,工具的基本生存保障还是要有的,这是他们应该施舍给这些劳动者的。至于以工具的感受和思想来作为国家的根本,那真是极为可笑也令贵族老爷们嗤之以鼻。
      况且,他们讨厌法律的约束,他们的祖上已经为这个国家做出了足够的贡献,他们的家世是如此高贵,又怎么能够是那些低贱的平民所能相比的呢?如果从平民中选拔官吏,与他们比肩而治,那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更何况,如此高贵的荣耀,又怎么可以用刻板的条框来匡正呢?
      楚国之外的各路诸侯,他们也并不想真正的像美政之中所描述的那般,凭借着和谐美好的道德约束,实现整个民族与种族的大一统。毕竟谁也不能完全摒弃自己的私欲,就像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样,这个天下,现在明显只需要一个主人,这个秩序的制订,不应该有那么多的声音。而至于制订的规则是不是足够美好,那显然并不如先获取了制订规则的权力这件事情来得更重要一些。
      既然君子只能与君子相处,然而总归这个世界上还并不全是君子,如果自家先靠着道德的力量约束了自己,那么遇到了擅长运用阴谋诡计的权谋小人,显然也并不能只凭着意志和嘴皮子就让对方屈服和改正。很多时候,当别人的劝说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目的时,还是锋利的武器和悍勇的士卒,来得更有效一些。毕竟,生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尊严和品德,从来不会有人用品德来作为掌控局势的筹码,因为这个筹码远不如“服从或者死亡”更有执行力。
      所以回过头来,一个残酷但又真实的结论就这样出现了:所谓的美政,不过是一场期望君臣圣贤、天下和谐的美好梦想,虽然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可执行性和相对于宽厚的民本主义,但是实际上,美政本身对于“人治”的过高要求,早已经决定了其最终结局,看似先进完美的宏伟愿景,只是永远难以实现的一场自欺欺人的梦呓罢了。

美政到底是什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