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为什么功亏一篑?[1/2页]

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高慧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屈原的行政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毕竟获得民众支持和选拔贤良本身,结合了儒家处世与法家治国的优点和长处。早期的改革让楚国获得了清除积弊的空间和行政支持,民众的支持也相应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但是,最终屈原的改革依旧以失败告终,其中固然有着以旧贵族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妨碍,也有着外部敌人暗中破坏和施压。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却并不仅仅如此。
      真正成功的体系改革,并不仅仅是改革期间就带给国家以巨大的利益,而是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前进轨道,并引导着国家机器向着更加有力的方向不断发展,即便改革者和领袖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死去,也不会因为缺乏一个优秀的舵手而导致整艘战舰搁浅触礁。完美的改革,是建立一个全新的、更加利于国家发展、更加适应局势,且具备着能够随着局势的改变自我调节和适应的体系。这其中,并不会因为某一个领导者个人意愿的变化、某一个外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而产生根本性的动摇。
      而楚国在改革之初,确实因为人才上升的空间和渠道被司法系统打开,而拥聚了一批确实有真才实学的行政人才,而且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系能够在早期激发子民的劳动欲望,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机器创造财富。但是,这场改革最大的弊端,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确实,儒家意识形态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有着促进国家和谐与利于执政者管理的优势,但是儒家所提出的仁义之师,却对整个国家军队体系有着极高的要求。固然儒家思想并不是真的缺乏战斗意志,但是,对于形成战力所需的条件,在那个混乱的局势中,很难配备齐全。
      缺乏一个能够迅速形成强劲军队的执政体系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目前缺乏一个稳定秩序的春秋战国大环境之下,无法通过武力来威慑蠢蠢欲动的各方诸侯,进而在建设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之中,给本国的子民带来切实的安全感。固然民心所向能够使国家具备极强的凝聚力,但是这个凝聚力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的过程,相对漫长。何况,即便敌国的子民也很向往和尊崇这样的仁政,但是在本国的高压统治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为了所谓的仁义和理想,付出自己的生命?所以,即便是平日里所有的子民都对执政者很满意,当面对由强大暴力带来的生与死抉择之时,也无法能够保证,团结和整合出一支足够维持安全的铁血雄师。而在乱世之中,“舒适地活着”,是无法与“活着”相竞争的。
      一个开放的选拔机制,确实能够给整个国家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然而选拔机制本身,如果建立在一个依靠少部分优秀而开明公正“考官”来维系的基础之上,必定难以持久。并非仅仅是“考官”本身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制的,而是一个真正合格的考官,是极其难以出现的。无法依靠人力,来成体系和成规模地培养考官,并且让这些考官都有着出色的才能和大公无私的品格,就如同“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看似高高在上,然而却无法复制和推广。毕竟,天理虽然真的很好,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地战胜自己的欲望?
      屈原的改革固然给予了楚国一定程度上的国力提升,但是一个并没有深刻探究当前局势与自身理念是否能够妥

为什么功亏一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