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为什么坚决反对孔子?[2/2页]

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高慧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那些玩弄言辞和权柄的阴谋手段。殊不知,当每个人都有着足够的修养和自我约束之时,他的理念才具备价值,而在烽烟四起的乱世中,唯有血腥的杀戮和阴诡的权谋,才能平息纷争。
      晏婴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孔子却不可以。然而齐国现在最为需要的,恰恰就是不断地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并且尽量缩短达成目标的时间和路程。所以当晏婴面见齐景公,并劝谏他疏远孔子的时候,这位经历了太多人生坎坷的君王立刻就明白了晏婴和孔子对于国家的不同作用,这位君王显然明白利益至上,也当然分得清楚,哪一方能够在齐国复兴的征途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而且通过晏婴坚决的态度,他也立刻明白了,对于他和齐国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不可能两者共存。
      于是,孔子在这场与晏婴的士人交锋中,一败涂地,不但没能得到齐景公的认可和重用,反而连之后游说鲁国的计划,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影响。后世对孔子游说齐国而被晏婴否认,进而遭到君王的疏远,也有着尖锐的评价。
      丞相史曰:“晏子有言:‘儒者华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礼烦而难行,道迂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见而贵所闻。此人本枉,以己为式。此颜异所以诛黜,而狄山死于匈奴也。处其位而非其朝,生乎世而讪其上,终以被戮而丧其躯,此独谁为负其累而蒙其殃乎?”
      ——《盐铁论》
      于是,当齐景公再一次召见晏婴,就孔子以及他的治国思想进行最后一次探讨之时,晏婴不但将孔子否认,也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一次从头到尾的批判。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史记》
      孔子在齐国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了。晏婴再一次巧妙地站在最大化国家利益的立场之上,将他前行路上最为难以对付的政敌彻底踢出了齐国的权力核心圈。齐景公纵然欣赏孔子,也不会下定决心,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赏识,而切实损伤自身的利益。
      晏婴的胜利并非因他的才能和智慧完全超越了孔子,也不是孔子提出的所有思想和理念完全相悖于时代,只不过孔子没有看清,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已经和自己所游说国家的根本利益产生了冲突。晏婴只不过在孔子跌倒的过程中,坚决而用力地推了一把。
      孔子最早打动齐景公的君臣阶级论,固然让这位对权力和自身地位有着极强掌控欲的帝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却没有注意到,如果没有一个平稳的根基,即便齐景公重用并接受了他,齐国这艘饱经风雨的巨舰,也无法按照他的思维乘风破浪,最后必将一步步走向衰败。到了那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作为广有贤名的圣人,孔子或许可以从齐国失败的废墟中从容起身,甚至还有可能一尘不染地继续前行,寻找新的靠山和为他提供实现理想的平台,但是晏婴和齐国王室,则不会再拥有涅??重生的机会。如此一来,晏婴对孔子的否认甚至排挤,完全就是一场捍卫生存机会的、没有硝烟却险恶异常的殊死之战。
      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都拥有为了实现理想去努力的权利。然而,当个人的理想需要以损害甚至牺牲别人的利益加以实现的时候,争斗就拉开了大幕。当然,权臣的权谋之术,小人的私欲之利,将这一状态演绎到极致。所谓惠人达己,守正出奇。现在看来,晏婴在推销自己思想上遇到的阻力恰恰是孔子宣传自己思想的历程,反之亦然。

为什么坚决反对孔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