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只是因为齐国作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积累了太多的财富和利益。各路诸侯绝非圣人,一个强大的齐国,显然不符合各方利益。所以齐国的内乱背后,有各方诸侯推波助澜的影子。混乱的齐国失去了守护财富的力量,而晏婴作为一名三朝元老,在内忧外患之下,作为文臣,绝难抵挡各方刀剑。于是在他的选择、默认和利用之下,齐国境内混乱的势力也成为了瓜分当年辉煌成果的内鬼。
然而晏婴依旧是忠诚于齐国的,他明白想要整顿和统筹全局,仅凭着自身力量远远不足。他必须要推动和利用各方势力,让他们在已经千疮百孔的齐国大地上,相互争斗,相互消耗进而逐渐巩固皇权,实现目标。
连年的混乱消磨了齐国积蓄的财富,也让新的齐国逐渐蜕掉了辉煌而沉重的过去。没有诸侯会对一个破败而贫困的齐国再感兴趣,然而他们却不知,一个曾经强大的齐国,如果能够将齐桓公时期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再完成整合,依旧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元气,重新成为霸主的有力争夺者。
自齐桓公五子夺嫡的混乱闹剧开始,到后来数代君王昏聩,臣子作乱,其实与管鲍时期重“人治”而缺乏“体系”的治国方略有着密切关系。晏婴无力改变和否认一代名相管仲的政治理念,唯有逐渐调整,将国家机器的前进方向,拉回到更适用于眼前局面的轨道之上。
至此,齐国艰难而痛苦地蜕变着,这场浩劫,终于缓缓终结。现在,一个正在复苏的齐国,需要空间和时间,来舔砥伤口。
国家的强大自然离不开勇猛的武士。景公手下,有三位勇猛骄傲的将领,然而在很多时候,儒以文乱世,侠以武犯禁。三人的赫赫战功成了他们恃宠而骄的资本,眼看臣强主弱的局面又将再次萌芽,晏婴立刻设计,请齐王拿出两个桃子,赏给三人,巧妙地将“功劳能力最差者无桃”这个概念暗示给三人。纵横沙场、披坚执锐的三位勇士,又怎能看透晏婴的计谋,一时义愤冲动之下,三人互生怨怼,然而令晏婴和齐王没想到的是,此三人虽然粗鲁冲动,却自有义气。一人自杀之后,两人相继自尽。齐国虽然稳固了朝局,却也少了三位勇猛善战的大将。史称“二桃杀三士”。
公元前531年,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有心羞辱打压齐国,特意派人在城门边开了一个低矮的狗洞,并要晏婴从此处入城。晏婴来到形似狗洞一般的低矮城门前,反而将这个“狗洞”的概念轻描淡写地代换成了“出使狗国才走狗洞”。面对晏婴的反击,楚国君臣一阵语塞,只好请晏婴从正门进入。随后宴席之间,楚王又遣人带齐国犯人,称其有罪,结果晏婴以橘为例,提出了环境对百姓的品格产生影响这个概念,再次令楚国君臣无言以对。青史有传“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既然双方都在试探,并没有撕破脸皮真刀真枪地血战一番,那么晏婴锋利的外交言辞就有了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机敏诡辩的语言艺术,晏婴为齐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各路对齐国还怀有想法的诸侯发现一个滴水不漏、言辞犀利的外交使者,在自家朝堂上舌战群儒,无人能败,他们一方面叹服于晏婴的智慧,另一方面,对齐国的底细也越发摸不清了。同时,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晏婴辅佐齐景公推行仁政,放利于民,任用贤良。竭尽全力,让齐国逐渐摆脱了常年内乱带来的沉重桎梏,再一次有了几分当年争霸天下的大国气象。
并不是晏婴的三言两语就抵挡住了天下群雄,只不过所有人都习惯性地认为,一个没有足够底气和力量支持的国家,其使者绝不敢太过争先。然而晏婴做得最成功的,并不是无数经典而犀利的外交辞令,而是在明知本国并没有足够强大的国力,却依旧保持着大国上位使臣的威严和勇气,进而令各国始终对齐国保持着克制。
如何给齐国带来转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