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儒法治国理念下,官与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正所谓‘清官浊吏,道途分流,恩出于上,罪咎于下,其中的意思并不是指贪腐,而是双方的出身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一样,就比如说官员,需要经过科举、军功或世袭得来,而吏则是官员雇佣的人员,也叫做幕僚,属于官员的附庸
除此之外,官员都属于流动制,通常三年一任,清朝地方官更是平均一年半一任,而吏员却不一样,通常为当地大户世代更替,在地方盘根错节,早就成为了地方士绅利益的代表,也是官员跟当地士绅沟通的代表,办的也都是脏活。
对于天下大部分读书人而言,他们自然是一心只想考上科举当上清贵的官员,没人愿意去当低贱的吏员。
但问题是,想要治理好地方,官员们必须要依赖吏员,尤其是像一个地方的吏员,通常都掌握着当地的刑名、钱谷和书办等等,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都在他们的脑海中,尤其是当地宗法人脉等等,都不是刚刚到任的新官能摆平得了。
正因为这个缘故,清廷官员往往会将政务全盘托给吏员,近乎形同傀儡,倒是地方权力在实质上被地方士绅所瓜分,而朝廷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赵源想要掌控基层,就得需要将这帮吏员转化为直接的官员,从而确实能够掌控到乡镇一级,至于更下一层的村庄,则不是当下科技和生产力能够够到部分。
等到众人慢慢接受了这一点后,赵源也就公布了‘官吏一体和‘公所制度的具体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公所将会真正建立起基层统治单元,其中乡令、乡尉以及乡主簿为主官,分别是从八品以及正九品,而在三个主官之下,则会设置佐官,全部为从九品。
其中乡令的角色自不多言,负责全乡镇事务,下设驿正、学正、医正、法正、农正、商正、巡检等职务,其中驿正负责民驿传递、乡镇消息沟通,学正负责乡镇蒙学建设和管理,以及后续‘扫盲运动,医正则负责乡镇医疗管理以及卫生知识传播,法正则负责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条款的宣传以及刑诉事务。
而乡尉则负责全乡镇民兵建设以及管理,包括地方治安维护等一系列重任,而巡检的权限则被限制到乡镇道路管理以及刑案缉捕,更加类似于后世的民警、刑警以及交通警察。
至于乡主簿作为主官,则主要负责三件事,一是上传下达,负责对接朝廷和上级政令,包括本地民情汇总,其次就是户籍登记和度田登记,最后一项则是负责监督公所官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乡主簿的品级虽然不比乡令,但是隐含权力却不小。
这些人所负责的事项在过去都是由县衙六房吏员负责,因此权力等同于进行了下放,进一步充实进了最基层组织中。
为了确保最基层组织的活力,赵源还专门下令由科举考试通过者,必须从乡镇做起,配合之前的科举改革,即科举和做官相结合,通过者即可授予秀才,然后秀才即全部土,下设乡镇数以千计,光是这一部分所需要的官员就何止万人?再加上原来体
第282章 分税制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