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七十三章 巡视陪都南京[1/2页]

穿越南宋打天下 岳武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上章说到浩成准备组织船队下西洋,且宫中遭遇锦衣卫叛变。
      一个月之后即永乐二年1147年4月,下西洋的船队在苏州府太仓刘家港集结。而浩成则与安娘、虞允文以及苏州府的官员亲自在港口送船队官兵出航。
      大明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将士三万余名,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组织严密,水师统帅是张环与阮英。
      船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只组成,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其中最大的海船被称为宝船,是这次下西洋船队中的旗舰。
      也是船队中的主体,它在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宝船是供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浩成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以及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
      为此,也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
      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南宋之后的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
      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
      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除了宝船外还有四种:
      第二种马船,马船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战马,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粮食,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是一种交通远输船,用来装载人员、货物,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船队装备的武器有佛朗机大炮,红衣大炮,鸟铳,床子弩等其他大明目前先进的火器。
      船队人员除了士兵之外,还有观星斗阴阳官,通译番书教谕官,管医药的医官医士,三百六十行匠人等等,可谓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总计人数达到了四万人。
      浩成等人目送船队出航后,令苏州府官员各自归为,不必伴驾。自己决定先视察陪都南京(金陵)的情况。自从当年前朝宋孝宗时期,虞允文奉孝宗之建造南京城,本来孝宗是想迁都金陵,可惜如今却便成大明朝的陪都。
      浩成之前就收到虞允文交给浩成的《南都繁会景物图》,里面描绘了南京城的繁华。如今浩成与安娘、虞允文、锦衣卫副指挥使白一凡以及五个锦衣卫,皆身穿便服来到南京城。
      进入城中许久,只见南京城的百姓大多穿着鲜艳的衣服,出门涂面膏,生活极其安逸。众人来到“北市街”之后,出现了一座衙署,两面高悬的大红旗和衙前一对石狮子,都显现出官府的威严,又见衙门半开着,两个送公文的人正往里走去。
      浩成问道身边的虞允文:“老虞,我记得不错的话,这应该是南直隶总督的府衙吧。”
      虞允文答道:“回禀官家,正是,如今这南直隶总督是臣的好友,名叫杨万里,臣因身兼数职实在是忙不过来,便前几日向官家推荐了此人。”
      浩成说道:“恩,我也想起来了,据说他在八岁时丧母,杨万里的父亲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后在其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等人。”
      虞允文笑道:“官家好记性,不知是否要进府召见杨大人。”
      浩成挥了挥手,说:“不用了,我们这次是微服私访,不必惊扰,我们再逛逛别处。”
      随即众人过了衙署,店铺渐渐稀少,“大小文武官员下马”的石碑已然出现在眼前,它预示着前面就是森严的宫城。
      不一会儿,南京皇城的城墙已隐约出现在眼前,热闹嘈杂的气氛慢慢消失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出现在众人面前。
      整个南京的皇城与宫城的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帝国的核心区域,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

第一百七十三章 巡视陪都南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