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浩成与燕军诸将日夜研究作战计划及监视着讲武城外岳家军。奈何浩成得到的军报是岳家军这些日子依然是按兵不动,虽说两军统帅用兵犹如高手过招一般,谁都不敢先动,但是都快半个月了,怎么岳家军一点也不动啊,浩成想想也不对。
突然,浩成接到探子回报,说是有一路宋军攻打河间府,河间府守将正在强烈抵抗。还有一路宋军往山西而去。
浩成连忙问道身边谈玮,谈玮深思一会儿,说:“王爷,照常理说,宋军兵力数倍于我军,理应强攻。但是岳王爷却兵分三路,一路攻河间府,一路往山西,我估计山西的这路,一定是借道山西,直奔北京,断我后路!。”诸将纷纷惊讶道:“谈先生,您确定吗,倘若北京一失,我军便断了根基!。”
浩成看着沙盘,不断地思考。心想“这岳飞不愧是南宋进攻型统帅,而且擅长大兵团作战,岳飞分兵作战,看似将自己的攻击力量分散了,其实不是。而是先扫清目标外围的障碍,形成包围圈,之后再全力攻击目标。我要是撤出讲武城,那么势必会被正面的三十万岳家军缠上,要是不撤,那么北京与河间府势必被宋军攻下,到时候岳飞便会全力合围进攻我部,唉,这民族英雄岳飞果然名不虚传。”
过了许久,浩成终于说道:“本王决定,主动出击!正面击溃岳飞!。”在场的众人一惊,心想这岳飞可不是一般人,能与之打平已经是无法想象,何谈击溃啊!。浩成看着众人惊愕的表情,解释道:“你们一定以为我在说笑话对吧,这么说吧,岳飞兵分三路确实高明,如欲破此僵局,只有在其他两路宋军未攻下河间府及北京时,我军抢先一步,正面击溃敌军,因为只要相州一破,汴京城便无险可守,我军便可长驱直入!这就是你打你,我打我的。而且本王在燕地早就组织了民兵,宋军每深入燕地一城一县,都会遭到我燕军与当地民兵的阻击,就算宋军攻下一城也势必会付出血的代价!。”
所谓民兵一词,在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期吗,而后唐朝武后年间,曾在边境地区建立民众武装,称团结兵。
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军队守卫边疆,而后唐玄宗开元八年,团结兵扩展到关内各道。团结兵一般“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之”。
北宋时,民兵(又称乡兵)遍及各地,战斗力较强。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推行新政,为革除募兵弊病,变募为征,曾倡行保甲,训练民兵。熙宁五年,民兵隶属兵部,列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
浩成在燕地实行民兵制,组织各种名目的民众武装,如民壮、义勇以及乡兵等,用以维持地方治安,守卫边防。民兵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卫国保家,其制度是寓兵于农的有效形式,国家投入少,受益多,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清朝则亦普遍建立有乡兵,又称团练或民壮)
民兵中以燕军为骨干,燕军主力和地方卫所军分别执行超地方性和地方性的作战任务;民兵是燕军与燕地卫所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是固定在一定区域内直接配合燕军主力作战。三者作战分工不同,但目的一致,构成以燕王为核心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一个整体。
当年岳飞北伐金人,就提出过“连结河朔”战略,联系并发动中原、太行山脉等地带的敌后群众,尝试对敌后人民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并派遣军官对义军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在外交上对义军极力拉拢、笼络人心。正因为如此,当岳家军在第四次
第一百四十三章 燕军对决岳家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