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四十章 苛捐重税[1/2页]

穿越南宋打天下 岳武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话说宋军战事不利,赵伯琮又下令加征“剿饷”与“练饷”。
      这里说明下,靖康之难后,南宋的国土面积比北宋少了一半,北宋全盛时期大约有二百五十四个州,南宋初年却只有一百多个州左右。国土少了意味着户口也变少了,税收也就更少了。
      加之南宋初年时连年战争,南宋一年的税收不到一千万贯,按照北宋时期标准税收才200多万。而战争需要大量军费,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南宋对百姓加征了不少税,千方百计的榨取民脂民膏。
      他们发明了总制钱、经制钱、月桩钱、折帛钱、版帐钱等等。这些赋税是为了养军队,不得已而采用的方法。照理战争一结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后,这些赋税就应该废除了。事实上这些赋税一直到岳飞与浩成等大将之捣乱黄龙后也没有废除,原来临时加征的税,变成了正式征收的税。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总经制钱、月桩钱、板帐钱、折帛钱这四种。
      一、总经制钱
      户部尚书吕颐浩、翰林学士叶梦就曾想了一个办法。北宋宋徽宗时期陈亨伯为筹集军费,曾经设立一个机构经制司。他把原来地方支配的钱划入国库。南宋初年也采用了陈亨伯的办法,由于这个机构叫经制司,这个税收就称之为“经制钱”。
      经制钱的办法是提高南宋专卖产品价格,官吏的俸禄南宋要抽取1%税收,百姓卖田宅时、官府发凭证时候、公租房房租、都要比原来多收钱。
      之后官员孟庾为筹措钱,又设置了总制司,“总制钱”因此得名。
      总制钱又加收了耆长、户长雇佣钱,合同书朱墨钱,民户加收3分免役钱,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
      不要误以为总经制钱对百姓没什么影响,以为只是把地方财政收入纳入国家财政收入。这样做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倒霉的自然是百姓。然而为了筹集军费,南宋统治者们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能先解决眼前军费问题。总经制钱一年的税收就有一千多万贯,是南宋重要财政来源之一。
      每当州县地方收不齐经总制钱时,他们就让百姓缴纳所谓“补亏钱”,做买卖的除了缴纳正常商税以为还要缴纳所谓“贴纳补助钱”。
      国家用经总制钱搜刮钱财以后,过去富裕的州县,现在也变穷了。过去的中产之家如今只能勉强生存,过去底层百姓靠着耕田织布,自给自足还能生活,如今或者没办法当了盗贼或者只能饿死。
      二、月桩钱
      绍兴年间韩世忠曾驻军建康,宰相吕颐浩、朱胜非又创设了月桩钱,以临时供应军费。月桩钱是南宋要求地方每月必须上交国库的钱,有金额规定。其名目繁多,有酒税、纳醋钱、卖纸钱、赋税征收凭据钱、保正牌限钱、折价交纳牛皮筋角钱。诉讼输了的一方要缴纳罚款,赢了的一方要缴纳欢喜钱。月桩钱没有固定税名,地方官吏可以随意收取。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月桩钱收取不足时,地方官就巧立名目,让百姓缴纳铠甲钱、买盐钱等等。
      三、板帐钱
      板帐钱也属于额外征收的赋税,百姓缴纳皇粮时多收损耗钱,交布帛则多收靡费钱,如果有富人犯法,可以罚款。如果抓到盗贼缴获赃物不还给失主,加重商业税收,还有预收明年税款的情况出现。买卖田地,还要收取买家、卖家各种税费。
      四、折帛钱
      南宋初年,布帛价格暴涨到一匹10贯。为筹集钱款制作军衣,有士大夫想把这项开支转嫁到百姓身上。
      建炎三年(1129年)两浙转运副使王琼建议:他所管理的两浙地区每年要收丝绸、布帛一百多万匹,可以让百姓每匹缴纳2贯折纳钱,南宋一年就多得300多万税收。
      而后秦桧又增加为一匹布缴纳6贯。折帛钱一年的税收就达到1000万以上。
      此后折帛钱缴纳标准逐年递增,百姓的负担也在逐年加重。从每匹三贯涨到了每匹八贯。
      而且以两浙为例,北宋时期两浙的赋税为300多万贯,包括了茶、盐以及酒税等地方财政支出。到了赵构收复故土、麾下诸大将直捣黄龙后,两浙的赋税反而增加到了1200万,这还没有加上茶、盐、酒税,地方财政支出的开销。
      赵构时期的赋税比北宋要高了4倍。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明智的官员提出了取消战争时期的苛捐杂税,核查土地所有权,可是宋高宗、秦桧并没有那样做,他们想的是钱还是不够花,只不过为了维护统治,他们把手伸进了富人的腰包。
      可是大多数富人又岂会心甘情愿地被宰割,无非就是变向向穷人、农民加重负担,说白了就是宋朝的赋税越来越重,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所得,根本不够缴纳赋税的钱。
      尽管后来赵伯琮与赵伯圭两人在朝时,也曾下令大减赋税,但大宋的官僚体系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从上到下都想着贪钱,两人的减税政策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延缓了大宋王朝的统治。
      反观浩成统治下的封地,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基础上施行了多种对农民,对百姓的极好政策,使得燕地最穷的农民生活过得犹如宋朝统治下富农的生活。
   &

第一百四十章 苛捐重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