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辰漏观都会留存,但是那把天师伏魔剑,陈天带到金陵,放在了那里,万一有事,可以用这剑对付一些妖魔鬼怪。
还有其他的天师府的一些传承,比如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黄帝九鼎丹经这两门符、丹传承,也是如此处理。
就在苏越在这里整理龙虎山典籍的时候,远在漠北的忽必烈同时也收到了明廷改名谕令、五年计划的内容和攻灭龙虎山的消息。
收到这些之后,忽必烈反复翻看,久久不能平静,上次的失败,祖、兄的血仇,都让他对明廷恨之入骨,又深切恐惧。
其实前不久的龙虎山叛乱,是他最好的出兵时机,如果能将明廷的力量南北同时牵扯住,这个势力的覆灭就只是时间问题。
可惜,这段时间,他与阿里不哥的战争正处在最激烈的阶段,抽不脱身,更重要的是,金陵城外和钓鱼城的两场大败,金帐军损失惨重,这里阿里不哥又带走了一部分金帐军,他实在没有余力。
不过,基本的分析还是要做的,他吩咐人将汉人臣僚都叫了进来。
他现在愈发重用汉臣,没办法,常年的战争下来,北方残破不堪,没有这些人,他税都收不上来。
不一会,一干汉臣和蒙兀重要王公都聚集在了大帐中,忽必烈让人将明廷的这几份诏令都读了一遍,然后将龙虎山之变的本末都告诉了他们,让他们提提意见。
蒙兀王公面面相觑,感觉不出这种东西有什么可看的,不就是改个名字嘛?至于其他的什么五年计划,他们都觉得,那位明王怕不是失心疯了,要吹这种不切实际的牛皮。
再说,那些老百姓过的好了有什么用?还不如搜刮上来给自己过的舒服点,或者扩充军队,征服更多的地域,积累更多的财富。
对这些,忽必烈也似懂非懂,不过,他有很多幕僚,因此他直接问道:“郝经,你怎么看?”
“大汗,诸位大王、同仁,依我看来,明廷这几道诏令,一是昭告天下,明廷取代宋廷,统治南方。”
“二来嘛,也是为了稳固人心,不论是开科举还是那个什么五年计划,都是为了抚慰人心,迅速接收宋廷势力。”
“他们那个五年计划,如果按照他们所公布的做到了,权威恐怕会深入每位黎民心中,再想撼动他们,恐怕就难了。”
“如果他们做不到呢?”这时,兀良哈问道。
“即使做不到,也是三五年之后的事了,到时,人心已稳,他们还怕什么吗?”
“如果他们做到了呢?”兀良哈又问。
“如果他们真的有做到的可能,那我建议大汗,趁他们立足未稳,不顾一切,攻灭明廷,如果不能做到,至少要攻下金陵,将他们赶回武陵山脉之中。”
“哦,为何?郝先生请说。”
“大汗,如果他们的这个五年计划能成功,那么,大汗请试想,他们的粮食会增加多少,能养活多少战士,能训练多少武陵军,能兴修多少堡垒?”
“这还只是一个五年计划,如果有第二个呢?第三个呢?第四个呢?如果他们有二十年的时间,整整一代人时间,我怕会出现汉初大汉朝廷与匈奴之间的实力对此。”
“如之奈何?如之奈何?诸位可有良策?”
“大汗,臣愿潜入明廷,遍访明廷虚实,探知其优缺之处,为大汗出谋划策。”
这时,旁边一直未说话的王文统站了出来。这位是新近投靠蒙兀人的汉臣,原本是李檀的谋臣,忽必烈听说他有权谋,就将他从李檀处要了过来。
此人擅权谋,常以言辞动人,是一位类似苏秦张仪似的人物,来到忽必烈的幕府之中,一直还没有立下大功,这次突然请命去武陵府,显得突兀。
于是忽必烈问道:“王先生何以如此?探查消息,收买一些南人或者绑些南人臣僚过来就行了。”
“大汗,非常之任,必有非常之功,臣想骤进高位,愿行比事。至于寻常南人,如何能看清楚那明廷虚实,比如他们科考为什么不考孔孟之学,而是考术数、刑律、实务?是不是他们遵循的是先秦杂家、法家之道治国?”
“还有,他们那五年计划是真的吗?臣想去看一看他们怎么实施。这些,一般人怎能看清?”
“善,既然如此,我便先封令子为宿卫,帐前听用。先生归来之日,我便让先生做上我蒙兀的中书令,财富女子,先生可任取之。”
“多谢大汗,我这便去收拾行囊,还请大汗多赐金银,从今日始,我便是一位到武陵山躲避战乱的老儒,请各位静待我归来。”说完,团团一礼,出帐而去。
对这位竟然敢独自深入武陵府的书生,各蒙兀大公是非常佩服的,他们号称勇士,但是敢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
于是,众位大臣、贵族一一退出去,只留下郝经还在帐篷中。
“郝先生,如今奈何?”
“大汗,如今我们必须也要学明廷,一边安抚内部,一边剿灭叛臣。”
“您不是一直想成立一个中枢机构处理政事吗?借着这个机会,反对您的人肯定没空管这事,您可以趁机设立,然后以中书省改革行政、税收体系,将权力逐渐收拢,直至摆脱忽里台大会的束缚,真正成为一位乾刚独断的皇帝,而不是大汗。”
“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整顿江北防务,屯兵屯粮,为攻灭明廷做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对明廷的优势,不然等他们缓过气来,不断北伐,战场在河南之地,就危险了。”
“善,就依先生之策,不过我这中书省新立,不知先生可愿做我这平章政事?”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郝经深施一礼,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命。
第72章.整理典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