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女子考生[1/2页]
万古昏君我为王
苏子与谪仙
韩信谋反已是既定事实,天下皆知。
周边国家蠢蠢欲动,都在等着韩信起兵那一天,出兵入侵大楚,或打着帮助韩信清君侧的名义,或打着帮助李玄扫除奸寇的名义,堂而皇之从大楚捞取利益。
镇守边疆的大楚名将心知肚明,山雨欲来风满楼。韩信如今还在京师,周国姬宫涅,隋国杨广,北齐高洋就开始了试探。
这可苦了大楚那些千古名将,尤其是卫青和陈庆之,确实被恶心坏了。
而伸出漩涡中心的两个正主,此时仿佛无事人一样,正一起待在文渊阁批阅考卷呢!
文渊阁说是专门为苏轼建立也不为过,毕竟至今为止,只有苏轼一人有文渊阁大学士这个称号,兼掌文渊阁。
文渊阁有三座阁楼,每座阁楼分六层,又有三重院落,每重院落各有房屋十余间,这在寸土寸金的都城郢都,恩赐不可谓不厚。
我们所熟知的工部尚书沈括,每年俸禄也接近万两,也是去年,才堪堪在京城偏远处买下一座宅第。当然,这跟沈尚书省吃俭用,把自己的俸禄用来搞科研也有关系。毕竟户部萧何这个财神不会平白无故给沈括送钱。
所以说人比人,气死人。同样是尚书,为啥你苏轼就比我多那么多俸禄?同样是大臣,为啥你苏轼在读书人之间的声望比我大?同样是一朝臣子,为啥那么多文臣武将愿意和你交往?
你苏府坐落在毗邻皇宫最近的街道上,占地十亩;朝廷还专门给你建了一座文渊阁,大臣们又资助你在最繁华街道建了一座苏门书馆。
我呢?我沈括当了半辈子尚书,才在京城最偏远的郊区拥有自己一个温暖的小窝。
如果这么想,沈括那日出来贬低苏轼,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毕竟红眼病谁都有。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沈括率领工部官员入住文渊阁第三座阁楼时,就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原来沈括主考最后一场科举,那么阅卷也由沈括亲自动手,于是沈括就带着工部官员独占第三座阁楼。
结果一进文渊阁第三座阁楼,众人便呆住了。
什么?产自青州的上好宣纸?南唐最出名的砚台?秦国极北之地的雪狼毫?
一位工部官员拿起一块石墨:“沈尚书,这可比你用那石油制成的石墨好上百倍。”
沈括环顾四周,见阁楼上古籍陈列,名画悬挂,满目琳琅。
来到一幅古画前,沈括差点道心不稳:“这,这是画圣吴道子的真迹?”
一群工部官员如同乡巴佬进城,又如狼入羊群,双眼放光。
结果等到傍晚,从翰林院抽调出来负责打扫和整理的学士一进阁楼,却见阁楼空空荡荡,只有考生的试卷完好无损。
失了神的学士连滚带爬,边跑边喊:“大事不好啦,文渊阁遭贼啦!”
一时间人心惶惶,李玄亲自来到第三处阁楼,铁着脸下令彻查!
包拯查了一夜,才知闹出了一个大乌龙。
那些东西被沈括偷偷摸摸搬回自己工部了。
这件事也成为了众官员茶余饭后的笑柄,大家批阅考卷心烦之余,就会拿出此事来逗乐。
欧阳修还编出了一条歇后语:
沈括进文渊阁——穷疯了。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萧何就大手一挥,从户部拨出八十万两白银,给沈括做科研之用。
文渊阁第一座阁楼由范仲淹,韩愈两位夫子入住,主要批阅前三场考试的试卷,前三场考试的题目苏轼离京前早已定好,主考诗赋,经义,策论。
这可难为两位老夫子了,整整三万份试卷,不知改到何年何月,还好苏轼有先见之明,在和孙武去往惠州的路上就修书一封,给到自己的恩师欧阳修,欧阳修早已退出朝堂,一个人在颍州修书。接到苏轼书信后,便马不停蹄赶往京城。
文渊阁范仲淹、韩愈看到欧阳修时,差不多快哭了出来。
三个老人握着手,围成一圈。
“永叔(欧阳修的字),你可算来了,再不来,我和仲淹这两把老骨头算是彻底交代在这啦!”
欧阳修也眼含热泪:“你我三人一别多年,今夕可算相见,近来京城风云诡谲,二位小心啊!”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谥号“文忠”。
欧阳修的到来确实增快了阅卷的速度。
居中的第二座阁楼有三人阅卷,批阅的内容是第四场考核的试卷。
大楚国君主李玄,兵仙韩信,丞相诸葛亮。
李玄居中,诸葛亮居左,韩信居右。
三人埋头阅卷时,左侧的诸葛亮忍不住笑出声来。
李玄和韩信同时抬起头看向诸葛亮。
李玄很少见诸葛亮这么开心,便问道:“恩师这是?”
诸葛亮抚须大笑:“适才阅卷想起沈括搬空文渊阁,欧阳修这老头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为了给自己弟子苏轼出气,还编了一条歇后语损沈括,沈括着实可怜啊!”
诸葛亮此言一出,李玄和韩信也笑了出来。
韩信道:“沈尚书平日规规矩矩的,不曾想,也能闹出这么大笑话。”
三人笑罢继续低头阅卷,结果诸葛亮又大笑起来。
诸葛亮招手,李玄和韩信来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把手中试卷递给两人。
只见第一题论证《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自己所写。
该考生的答案是:
词至当代,李煜南唐语虽新奇,却是亡国之思;本朝柳永改旧声为新声,广为百姓喜爱,不过词语低俗;而苏轼、欧阳修之流,虽然学究天人,但是不同音律,所作之词只可读而不能歌,与我相比,远远不如!
韩信笑道:“这书生把当世词坛大家都批了一个遍,无论是在朝的苏学士,还是民间的柳永,都不入他的眼,着实可笑!”
诸葛亮摇头道:“我倒想读读这女子的词。”
此言一出,李玄和韩信都来了精神。
韩信道:“丞相是说,本届科举,有女子冒充男子参加科举?”
“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再说了,丞相如何辩出这是女子?”
不过李玄却有了新的想法。
如果此人当真是一位女子,朕无论如何,也要把她纳入官场。
女子进入官场,一来可以恶心那些文武大臣。二来,女子必然遭受大臣的排挤,那么,朕便有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可用之人。
第22章 女子考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