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曹彬的境界,要不然,曹彬为何发现不了他身怀武功呢?
又或者,他和曹彬私底下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
曹彬摆手笑道:“丞相说笑了,以气弄物的小伎俩,登不得大雅之堂,我们还是看沈尚书解惑吧!”
于是沈括把手中的琴放下,又取出一柄琵琶来,手指在琵琶上拨动,放置在书案上的古琴也发出声音来,跟着琵琶的声音应和。
众臣子都感到很神奇,沈括解释道:“不同乐器在二十八调中只要有声音相同,就能发出应和的声音来!”
群臣一一抱起琵琶,试了起来。
坐在椅子上的李玄并没有起身,而是一直看着曹彬的背影。
开什么玩笑,以气弄物?大哥,我在玩权谋,你跟我玩修仙?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李玄还在思索,抬眼便看到一众臣子看着自己。
沈括笑道:“陛下可知是何原理?”
李玄并没有故作思索,而是径直开口:“声音共振耳!”
“简而言之,当一个发声体发生振动时,与之频率相同的发声体也会随之振动。”
沈括愣了一下,随后眼神狂热,看向李玄的目光如同炬火,沈括喃喃道:“陛下真乃臣之知音也!”
大臣们显然没想到李玄能够道破其中奥秘,纷纷响起恭维之声。
很快,第一道题的答题时间已经过去。
沈括再次站在万名士子面前,手中多出了一个条形状的物体。
“诸君心中或许有疑惑,我知晓声音的起源,知晓关于声音的一些道理,于我何益?无非是聚会时增添一些谈资罢了!”
“相信不止诸君有此想法,朝中大臣持此态度的也不在少数,那么,今日沈某便告诉诸位,你们错了!”
“大错特错!”
沈括高亢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部分文臣脸色微变。
沈括停顿一会,便指着手中长条状的器物道:“这是一箭筒耳!乃行军打仗之必需品,军部诸将定然不陌生。”
沈括转头看向韩信:“元帅战必胜,攻必克,连百万之众,征伐天下,当知战机之重要性,那么请问元帅,战机从何而来,如何有效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
韩信微笑拱手:“战机来源于将领对军情的准确判断,将领若要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势必需要极度精准的情报,而情报来源于前方斥候(古代侦察兵)与间谍的不懈努力。”
沈括点头,继续问道:“请问元帅,如何有效地防范夜袭?”
韩信微笑:“选一些盲人,夜里卧伏松下,枕一听瓮,方圆十里动静皆可闻。”
沈括道:“盲人目盲而耳聪,听力出众,听瓮能纳声,由来已久,但远远不足!”
沈括加大音量:“沈某有一物,赠与大楚军部!”
沈括指着手中箭筒道:“此箭筒能装箭矢二十五枚,较之现在军队所用箭筒多出十枚。此箭筒筒身以牛皮打造,尾部以榆木打造。夜间睡时往箭筒内吹满空气,方圆三十里皆可耳闻。”
“此箭筒便于携带,且中腹虚空,能听极远处声响,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功能性,较之军部现在的箭囊与听瓮,都更甚一筹!”
此言一出,武将沸腾了。由此利器,是否意味着行军打仗再也不怕敌军夜袭。
“诸君还觉得这些东西无用吗?任何事物,只要知晓其原理,认真求索,举一反三,必能创造出造福与国家的东西来!”
工部百名官员把沈括与韩信的对话一一复述给士子,然后取出箭筒开始演示。
兵部诸将全部起身,把沈括围在中间,拿着箭筒看了又看。
兵部尚书于谦狐疑道:“沈尚书,此物真能听音三十里?”
“于尚书稍后命人试一下不就知晓?”
李玄开始后悔了,沈括你小子不是啥好人啊!老子看你像是奸臣模样才让你执掌最后一场科考。
你小子是要以这场科考启迪民智,在这万名士子和文武大臣心底埋在一颗科学的种子啊!
大楚兴,我死;大楚灭,我第一。
算了,随便你小子折腾。反正我有的是办法解决你。
“陛下,这箭筒可否赠臣百只?”
李玄回头看着韩信,打哈哈道:“这箭筒是沈卿发明,朕也无权做主,待朕问一下沈卿!”
“沈卿,元帅问你要百只箭筒,你给不给?”
沈括看着韩信,微笑道:“沈某已经把箭筒赠给兵部了,元帅应该问兵部于尚书要才是。”
刚刚还笑呵呵的于谦怒视沈括,好小子,陛下把锅甩给你,你敢甩给我?
沈括回了于谦一个眼神,怎么?得了我工部的好处就偷着乐吧,还敢瞪本尚书?
见韩信目光望来,于谦笑呵呵道:“元帅,咱私下聊!”
韩信一笑置之,好像你们有了这些小玩意就能打败我一样。
沈括重新面对万名士子。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道考题。”
站在士子身边的万名将士重新打开竹篓,从里面取出一支瓷瓶,和一块墨,并取出火折子一并递给士子。
沈括开始讲话:“诸君面前摆着的三样物品,瓷瓶,墨,火折。”
“墨乃是用瓷瓶中的物品研制而成,瓷瓶中的物体呈黑褐色,性质浓稠,气味刺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物发现于我大楚北部延州。”
“沈某钻研此物已久,依其性质研制成墨,然沈某觉得,此物大有用途,假以时日,必将震惊天下。”
“所以,沈某恳请诸君,任意研究此物,仔细推理,推测此物未来可能发掘出的功效!”
“沈某将此物命名为石油!”
士子们听完全都低头研究着石油的功效。而听到石油两字的李玄猛然站起。
看向沈括的双眼满是惊骇。
莫非,莫非他也是穿越者!
第18章 最后一场考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