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韩信,韩信已掌天下兵权,群臣既惊又惧,自然防备疏远韩信。”
“陛下的最后一道考题,便是公开告诉天下人,韩信有可能造反,天下人只需要怀疑就够了。韩信名声已坏,何以立足大楚?”
“陛下借芸芸众生之口逼韩信造反,无非是想提前剪除大楚内部最大的隐患,只消韩信起兵,那么陛下自然师出有名,占据大义,堂而皇之扫除韩信。”
“只是可惜啊!我不知道陛下针对韩信的后手是什么,但是我可以确定,韩信一旦起兵,大楚无人能拦!陛下低估了韩信用兵之神。”
辛坦夫的分析可以说完全契合李玄的谋划,只不过辛坦夫压根想不到,李玄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大楚内部掀起战乱。
李玄听完辛坦夫的分析,抬起手轻轻拍在辛坦夫的肩膀上。
“朕姑且认同你的胡说八道,那么如你所言,朕要如何破局?”
“我来破局!”
简直6的飞起啊,你小子当真不知自己几斤几两。说实话,李玄被搞无语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自恋的人。
李玄斜眼辛坦夫,嗤笑道:“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你不会认为自己用兵超过韩信吧?”
辛坦夫正色道:“我用兵自然远远不如韩信,但是我可以长存于暗夜中,在最为关键的时刻,给予韩信最致命的一击。”
李玄闻言,若有所思,随即从怀中掏出一块金色令牌。
“这届科举,你已被除名,拿着它,去找一个叫做纳兰容若的侍卫。”
辛坦夫接过令牌,留下一句话后转身就走。
“纳兰容若?好娘的名字!”
独自站在原地的李玄嘴角抽搐。
“希望纳兰小子和这个小子和平相处吧!”
端坐于太庙前的文臣也在讨论,甚至爆发了比武将那边更为激烈的争吵。
以中书令范仲淹、左相张居正为代表的文官一致认为李玄所出试卷很新颖,很绝妙!就连魏征也深表认同。
以吏部尚书韩愈、尚书令房玄龄为代表的文官则认为李玄所出考题太过荒谬,有损国体,有趣的是,曾在大殿上支持李玄的工部尚书沈括也不赞同这张考卷。
吏部尚书韩愈更是直言:
“诸君无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君子当以德立世,以才行事。陛下此卷不尊古法,不效圣贤,其题荒诞不羁,若以此卷选拔人才,那又会是些什么妖魔鬼怪,届时我大楚朝堂魑魅横行,魍魉乱纪,国内外乌烟瘴气,诸君悔之莫及!”
中书令范仲淹争锋相对: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值得效仿)。人生当世,自然行当世之道,思当世所思,忧当世所忧。陛下此举开科举之先河,为我朝网罗人才万万,可喜可贺!”
见两边相持不下,诸葛亮只好为此事盖棺定论。
“诸君且看,陛下第一题看似诬蔑苏学士,实则考查敢于怀疑,敢于变革之人才。”
说道此事,诸葛亮神情严肃起来:“我大楚士子,若是一昧尊师,连苏学士都不敢去质疑,那么将来我大楚到了不得不变革求生之际,朝中全是懦弱守旧之徒,无人敢推翻旧制,大楚亡矣!”
群臣闻言尽皆神色肃穆,诸葛亮又抚须笑道:“只是陛下也太不讲究了,这么埋汰苏学士,哈哈哈!”
气氛有所缓和。
诸葛亮继续道:“第二题看似混账,实则大有深意。如韩愈所言,君子立于德才,治国仰仗礼法。这一题,考查的便是士子们置身绝境的选择和应变措施。是忠义理想重要,还是身家性命重要?有无两全之策?仅凭此题,便能淘汰一半庸才!”
······
“至于这最后一题,想必诸君看到此题时便心中有数,本相不再赘述!”
第14章 辛坦夫是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