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可以想见,杨易的新盐制相当于打破旧有制度,对原来的既得利益获得者是相当大的触动。所以,此疏一出,石破天惊,反对声浪如潮水般涌来。朝堂上的诸公们,有几个没有与盐商有利益关系?
面对反对声浪,杨易气定神闲,他坚定一点,那就是分区行销让奸商们囤积居奇,在局部地区恶意制造食盐紧张的氛围,高价牟利。他列举出河南、湖广等地的盐价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江南地区。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这些内陆地区,本身不产盐,经过流贼叛乱,官府力量薄弱,无法有效管控地方,有盐商哄抬盐价。
在朝堂上,杨易用数据列举出各地盐价的变化,以及其导致的民生困难之事实。盐价一高,私盐就泛滥,导致官盐卖不出,进而导致盐税收入减少云云。而全国统销,有利于别的盐商将官盐运到高价地区,平抑物价,改善民生云云。
理是这么个理,但是牵涉的利益实在太广,可以说涵盖整个朝廷,包括地方官府。不少地方官府在财政紧缺时,就通过提高盐税的办法来敛财,一旦不能掌控盐价,就意味着收入的缺失。
最着急的是大盐商,杨易的新盐制会打破他们对盐的“垄断”,他们纷纷组团游说朝野阻止杨易的新盐法,甚至直接找关系之人做杨易的“思想工作”。
杨易不急不徐,展示出了“灵活亲民”的态度,将一大堆户部新印的“盐引”摆在盐商们面前,盐商们咬牙将新盐引买了下来。
盐引是朝廷敛财的重要手段,因为财政一直困难,盐引也一直处于超发状态,很多盐商拿着盐引取不到盐,手中积攒的盐引不少,买盐引就没了积极性。
杨易就是要用新盐制来敲打盐商们,老子做了户部尚书,你们不“表示”一下怎么行!杨易提出所谓的新盐法,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实行。在后世交通那么发达的年代,都没可能达到食盐全国统销的程度,更何况交通落后的古代。而且,盐务几乎涉及到了整个利益阶层,要想改动,阻力太大。杨易的目的就是敲诈这些盐商一番,给朝廷弄点银子。
盐商们也明白杨易就是要他们“输捐”,也认了,输捐再多银子他们也有办法捞回来。大臣们见状,纷纷将写好准备弹劾杨易的奏章撕毁了,新任户部尚书原来只是想要点银子,都是同道中人,又何必撕破脸呢!毕竟,在官员们眼里,商人就是应该挨宰的,没准儿下次我也要去宰他们一下。
于是,刚开始如疾风暴雨般的新盐法瞬间偃旗息鼓,杨易的奏疏也被皇帝留中了。
崇祯则眉开眼笑,暗自偷着乐,杨易狠宰了盐商们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以“金花银”的名义给崇祯的小金库输送了二十万两,其余一百三十万两入了太仓。
通过此事,杨易感叹,有权就是好啊!轻轻松松靠一份奏疏就增收百万巨资。虽然他知道,盐商们会将这些银子当做成本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杨易暗自警醒自己,不要被权力迷住了眼,而丧失理性。
……
第535章宰盐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