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入不敷出。微臣或许能提供几个小策略,为朝廷赚点银子,不过都是小道,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
崇祯道,“又当如何解决根本问题?”
杨易沉默了,不敢说。
崇祯道,“爱卿畅所欲言,今日你我君臣就当闲聊,朕不会怪责!”
“大明两百年传承下来,然时移世易,我们依然因循守旧,导致弊端重生。”杨易壮起胆子道,“太祖当年优待士人,允其免税之策,何曾想到今日之士绅几乎侵吞了大部分田地,导致朝廷税源少得可怜。还有很多朝政,两百年来不曾改变,但确实不适合现在。”
体制的弊端太多太多,身为当家人的崇祯再清楚不过,但祖宗之法又岂是轻易能改变得了的。崇祯道,“朕欲中兴大明,汝以为当如何?”
杨易言简意赅,“大明欲中兴,必变法革新!”,
崇祯倒吸口气,喃喃道,“古往今来之变法革新,又有几个成功的,太岳先生变法,落得死后掘尸的下场。”
杨易道,“变法革新从来不简单,也从无不变之法。太岳先生个人遭受了耻辱,但其所变之法保留下来不少,未见得就是失败。而今很多国政确实不适用了,应当革新。微臣相信陛下有宏图大志,只要陛下下定决心,大明中兴不远矣!”
崇祯叹道,“朕明白,也知道哪些朝政需要革新,只怕朝野阻力太大,影响稳定!”
既然说上了革新的话题,杨易很想税赋崇祯改革,他看到崇祯明显有心革新,而顾虑重重。杨易语气坚定,“陛下勿虑,谁敢捣蛋,微臣灭了他。微臣赴汤蹈火也要为陛下护驾!”
崇祯很欣慰,“汝之变法革新,是搞你在上海的那一套?”
杨易摇摇头,“非也,上海不过弹丸之地,变革激进不影响大局。而朝廷不同,一举一动关系天下安危,不可急躁而进,当缓缓而行。”
战乱时期,崇祯忙着四处平乱,没有精力去考虑革新,只想着能将大明平稳的传承下去。现在和平了,崇祯中兴大明的念头越发强烈,在青史上留个明君的印记深深吸引着他。
崇祯道,“国政之革新当以稳定为先,不可冒进,朕再好好思量一番”
这是崇祯第一次流露出革新的想法,之所以选择向杨易倾诉,是因为杨易是实干派,在上海已经革新出了样子,也有成效。如果全天下只有一个人赞成革新,那这人必定是杨易。这样的念头,崇祯还不敢公之于众,只能先找杨易倾吐。
……
从湖区回到临时行宫,崇祯在行宫举办小规模宴会,宴请随行的重量级人物,有首辅薛国观、吏部尚书谢?、兵部尚书杨嗣昌、户部尚书李待问、工部尚书刘遵宪和三位新晋东阁大学士张四知、魏照乘、姚明恭。勋贵有英国公张世泽、成国公朱纯臣。军方人物有洪承畴、孙传庭、高起潜、陈新甲,让人出乎意外的,太子朱慈?R也列席在座,太子的讲读官方逢年和国子监祭酒李建泰陪同。
作为东道主杨易自然在列。能出席宴会的都是品级和地位较高的官员,杨易的岳丈户部侍郎徐知远都没资格出席。
崇祯举杯,笑道,“朕登基以来,除了祭祀几乎没有离开京城,这次巡行乃随性而发,兴师动众叨扰地方,尤其让杨少保破费了,诸位爱卿可得好好陪杨少保喝几杯!”
第522章欲中兴,必革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