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万亩,旱田四十万亩,主要作物水稻、小麦、高梁、莲藕、番薯之类。去年,受战乱影响,损失不小,收粮一百五十万石,入太仓八十万石。微臣希望今年能收两百万石,缴纳太仓百万石。”
崇祯眉头舒展,“漕粮不继,爱卿的农场可解京师燃眉之急啊!……朕记得,当初你第一次提出农场,朕和朝中阁老们皆不明白农场为何物,今日一见,爱卿的农场办得好啊!”
杨易拍马屁道,“农场能有今日之成就,全赖陛下洪福,若非陛下首肯,何来农场!”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崇祯还是很受用的,“百万亩太少了,爱卿可以继续扩大农场,最后能解京师仰仗漕粮之困!”
杨易摇摇头,“农场只能这么大了!”
崇祯不解,“为何?”
杨易道,“臣能在密丰垦荒,皆因这里田地全部荒废。如今密丰的荒地已经全部开垦完了,周边全是有主之地。当初密丰垦荒,因为田地归属还起了很大争议,再往外拓展必将侵占有主之地,恐怕引起争议。”
崇祯点点头,算是明白了,他也无奈。
……
崇祯的巡行队伍并没有进入密丰城,而是沿着白河西岸继续北上,在上游新修的一座桥那里过河,来到北山脚下一处庄园。这处庄园原本是就皇家庄园,农场将之重新整修一番,作为皇帝的行宫所在。
整修后的皇庄不小,但对于崇祯的巡行队伍而言,显得太小,只能容纳皇室成员居住,勋贵和文武大臣只能住到别的地方,有不少勋贵在密丰本来就有产业,索性住到城内去了。崇祯没有住进密丰城,主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还有一点,崇祯不想过度扰民。
随行的军队以皇庄为中心,搭建营帐,重重护卫皇帝。
……
接待皇帝的巡行队伍,是地方的荣幸,也是巨大的负担。两万人的吃喝拉撒可不简单,一百头猪一顿饭就搭进去了,这还不够,还要搭上百只鸡,几十头羊。说穿了,这么多人跟着皇帝出来,也有打秋风之嫌。
崇祯是个穷皇帝,穿的内衣都打着补丁,御林军这帮兄弟们自然日子也好过不了。作为皇帝的近侍,待遇比边军好多了,至少拖欠没那么严重,但比之巅峰之时还是差了一大截。御林军作为天子护卫,自然高人一等,尤其到了地方上那就是爷。
御林军将士们听说皇帝要巡行,而且去的地方是有“京畿江南”之称的密丰,个个欢欣鼓舞,有地方“打牙祭”了。好些士兵饿着肚皮而来,就是为了“吃大户”。也亏得是杨易,放眼整个京畿之地,唯有杨易能够“侍候”好这帮大爷。
皇帝来了,农场严阵以待,提前三日就做好相关准备。萧懿亲自担任“接待主任”,部署、安排相关接待工作。大批活禽、家畜也做好了准备,准备“引颈就戮”。
不止是农场官方重视皇帝的巡行,所有农场军民们都很重视,天子来了是他们无上的荣幸。不需要官府督促,他们就将城内城外打扫干净,并向行署资助物资表达心意。你捐一点,我捐一点,凑起来可不少,减轻了农场的负担……
第516章崇祯巡行(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