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真就没人可抗衡满虏了。”
卢象升苦笑道,“伯祥高抬我了,陛下已经征调洪承畴、孙传庭入援,他俩皆可任督师,也会比我做得好。”
“可别提他俩了,勤王令发出一月有余了,他们才刚出潼关,一路上故意磨磨蹭蹭的,明显不愿同满虏对战”杨廷麟嗤之以鼻,“依我看,他俩谁任督师都比高起潜好不了多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洪承畴、孙传庭的做法没有错,毕竟实力摆在那儿,没有把握打赢清军。既然没有打赢的可能,那肯定不能让将士无端送死,做无用之功。但从国家角度来说,国难当头,纵容身死也要浴血奋战,他俩确实有消极避战的嫌疑。
卢象升双目微闭,悠悠道,“其实还有一人可任督师,杨易!”
“杨易?”杨廷麟惊诧不已,“他资历浅,如何服众?再者,此人离经叛道,坏我礼教,无德无品,不可担当重任。”
“杨易在湖广剿贼,将左良玉这样的悍将收拾得服服帖帖,他任总督正适合”卢象升盯着杨廷麟,“吾知你对杨易有成见,但国难当头,我们要共御外辱,必须摒弃门户之见,精诚团结。伯祥的心胸狭隘了。”
杨廷麟默然不语。
卢象升坐到案桌前,命侍从研磨,自己提笔疾书。
杨廷麟见卢象升写道,“……臣决意同鞑虏决战,以报国恩……若臣战死,总督之位杨易为佳……”这份奏疏算是卢象升对自己死后的安排吧,他分析了洪承畴、孙传庭等可能任督师的人的优缺点,着重举荐杨易任督师。
……
崇祯看到这封奏疏时,心思还是起了波澜。他一直在考虑下一任督师的人选,重点选择是洪承畴、孙传庭,他虽然下旨调杨易入援京师,但并没有将杨易同督师之位联系在一起。卢象升这封奏疏让崇祯的督师人选多了一个候选人。
崇祯询问王承恩,“杨易入京勤王一事可有消息?”
王承恩道,“回皇爷,杨易写了折子的,他说流贼尚未剿除干净,他暂时不能入京。折子放在御桌上,陛下没有看么?”
崇祯连忙将桌子上的一对奏疏划拉划拉,找到杨易的奏疏,奏疏中杨易明言,此时若北上勤王,流贼必然复起,所以他暂时不能援京。否则,朝廷始终在两线作战之中。
其实杨易何尝不想早日回京,自己的根基在这里呢!但是眼看剿贼胜利在望,他不想就此离开,否则功亏一篑。即使击退了鞑虏,他还要南下继续剿贼。
然而崇祯不是这么想的,皇帝的安全胜过一切,汝身为臣子不思勤王,还在想着收拾几个毛贼,忠诚度有问题。崇祯有些恼怒,“剿贼有些战功,就可以貌似圣意,朕看他杨易狂妄。”
王承恩吓得跪下,“皇爷息怒,流贼反反复复多年,给朝廷带来偌大的困扰。杨易想彻底剿灭流贼也是为国着想,陛下万勿计较。”
“流贼重要还是朕重要?”崇祯道,“再发圣旨,催促杨易入京勤王。”
……
第463章举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