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杨易的策略是认可的,“陛下,流贼反复无常,降而复叛,不收回兵权,恐后患无穷。”
崇祯以为不妥,“岂有他来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
杨嗣昌道,“流贼一日未靖,为抚为剿未有定算,朝廷当有深心,可明抚暗剿,否则易变。”杨嗣昌坚持主剿,名义上招抚,暗中实剿,绝不给流贼翻身的机会。
“未可尽杀!”崇祯含糊其辞,想要不留下嗜杀的名头,又要平定内乱,真的很难权衡。
面对剿贼的大好局面,朝中对安抚流贼,以体现天子威德的言论又冒了出来,有言官弹劾杨易为屠夫,为朝廷抹黑,又称其将流民送去做苦力,良心大大的坏。
杨易闻之,无言以对,这些表面清高的文官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只有到了大明灭亡之时才会悔悟。
这波安抚流贼的声浪是薛国观暗中掀起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同杨嗣昌争权,自从杨嗣昌提出狗屁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后,崇祯对杨嗣昌那是异常“宠幸”,凡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作为首辅的薛国观备受冷落,心生不满;二则是因为张献忠派人来京贿赂,送的厚礼不知凡几。张献忠真是下了血本,将十年来搜刮的浮财几乎尽数拿了出来,贿赂首辅薛国观和其他重臣,让他们劝说皇帝接受自己带兵招抚的意愿。张献忠也是被杨易逼得没有办法,熊文灿那个脓包又做不了主,只要想办法从朝廷入手。
明朝的很多官员,真的是毫无节操可言,什么贿赂都敢拿,视朝廷安危于不顾。明末农民军多次被官军包围,都是借助贿赂将官逃出生天,这样的事例不止一次两次,他们的眼里只有银子。大明灭亡,这些无节操的官员“功不可没”。
……
流贼祸患十载,期间反反复复,很多官员还是能看到的,他们态度坚决,纷纷上疏支持杨易主剿。兵科给事中姚思孝上疏道,“抚贼一事,亦难深信。张献忠若真心受抚,当遣散士卒,否则其招抚之言难信。”
勋阳巡抚戴东?F上疏,“曹操罗汝才言降,愿为百姓耕田,却不愿放下兵器,不愿听调,此乃掩耳盗铃矣,断不可为其舌灿之言迷惑,当剿!”
巡按余应桂上疏道,“张献忠言降,不放兵、不听调、不入宣,还索要十万兵之粮饷,狼子野心,天下昭彰。”
巡按林铭球、兵备道王瑞楠、巡抚方孔?荨⒅齑蟮洹⑹房煞ǚ追咨鲜柚С盅钜椎恼懈?跫?
南京兵部尚书范文景和很多朝野官员都上疏,只能有条件招抚,不能任由流贼恣意妄为。加之杨嗣昌也是主剿派,朝野主剿的声浪很高。
很多官员写信给杨易,表达对杨易的支持,其中很多人曾经与杨易有隙,但他们支持杨易对流贼绝不手软的方针。杨易颇为感动,这一路走来,他如同黑夜中的独行者,孤独的对抗着一切,这是第一次他感受到了自己还有“朋友”。
朝廷中混账官员不少,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看到了流贼的危害,也看到了流贼的反复无常,唯有彻底剿灭才是平定内乱的唯一出路。
其中一封信是他的岳丈徐知远写来的,只有寥寥几个字,“对流贼绝不手软!”这是他这个岳丈第一次对自己的策略表达支持。
既然有这么多“朋友”支持,杨易豪情万千,指挥军队对流贼进行碾压式的围剿。
以杨嗣昌为首的主剿派正翘首以盼流贼彻底灭亡的捷报时,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将围剿流贼的大好机会给粉碎了……
第452章剿抚争论再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