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6章宗室制度[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剿灭流贼,崇祯几乎将勇卫营全部派到了剿贼第一线。
      挂车河大战后,张献忠、罗汝才等头目率领部分流贼逃到了勋阳山区,老回回马守应等头目率部分流贼逃到了河南汝宁府的山区。由于山区作战困难,粮草难以足量供应,官军进剿难度大,收效甚微。
      围剿困难不假,官军内部也问题重重,一些将领飞扬跋扈不服调度,更有甚者同贼军暗通款曲。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剿抚立场不坚定,一会儿剿,一会儿抚,致使将领们无所适从。
      杨易清楚,朝廷对流贼一直是剿抚并用的策略,但何时剿,何时抚;怎样剿,怎样抚;一直模棱两可,全靠将领们自己判断。而专事征伐的军务总理熊文灿偏偏又是个招抚派,主帅这么个态度,可想而知将领们又岂能拼死剿贼。
      三人闲聊很久,杨易从黄得功和周遇吉嘴里了解到了很多前线的实际状况,有助于他以后的决策。
      ……
      黄得功、周遇吉走后,杨易乔装而出,逛逛襄阳城。或许是因为襄阳成为官军剿贼大本营的缘故,襄阳的经济呈现畸形的繁荣。生意最好的莫过于青楼妓院和戏班子,有很大一片街区青楼妓院密布,即使是民居也有暗娼公然拉客,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大量士兵模样的人前来。
      襄阳的军队多,自然军官也多。军官们荷包鼓,消费能力强,讲究情调,喝酒喜欢找忧怜作陪,在听听小曲,宝哥三奶四奶那是常有之事。
      士兵多,痞子兵也多,欺压良善、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数不胜数,更有甚者强抢民女,杀人放火,导致襄阳治安极度恶化,可苦了普通百姓。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襄阳人举家逃离。
      战乱带来的恶果在襄阳城内有着明显的体现,大批难民涌入,很多难民没有收入来源,要么拉帮结派干坏事,要么沦为乞丐。
      襄阳治安混乱主要在西城,东城区军队管控严格,治安状况相对较好,因为总理行辕、襄王府和官府衙门等机构都在东城,所以不能出乱子。
      杨易在西城行走了不过小半个时辰就碰见好几起士兵群殴事件,禁不住摇摇头,也懒得去管。这事必须要从根子上治理。
      行到襄阳南城,看见一座气势恢宏的宅子,不,应该是宫殿,襄王府。朱元璋这老家伙很为子孙着想,分封自己的子孙到各地为王。这些藩王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却能享用无穷无尽的民脂民膏,仅仅因为他们是朱元璋的子孙,就能受万民供养。
      除了藩王,明朝特有的宗室制度在杨易眼里那就是毒瘤。在朱元璋眼里,大明朝就是他朱家之天下,万民有供养他朱家的义务,他的子子孙孙都能从国家的税赋中获取“营养”,他们不用劳动就能获取官府的“俸禄”。
      按明朝制度,皇帝次子封亲王,亲王世子日后袭封,其余次子封郡王。郡王长子袭王,次子封镇国将军,往下世代袭封。镇国将军之子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之子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以下封奉国中尉。
      皇帝之女封公主,亲王之女封郡主,郡主之女封县主。郡王孙女封郡君,曾孙女封县君,玄孙女封乡君。
      几乎所以皇室子女都有封爵,并按爵位不同领取相应的禄米、银钱。

第426章宗室制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