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7章厂卫进驻[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崇祯沉默了。
      王德化继续道,“如今杨易掌握上海军政,无人掣肘,假以时日,上海臣民恐只知杨易而不知陛下。虽说上海弹丸之地,掀不起大浪,但一旦有事,终归麻烦!”王德化连连叩头,“老奴并非离间陛下君臣关系,杨易乃干将,老奴也甚为喜欢,加以调解将是陛下中兴大明的左膀右臂。老奴只是提醒陛下适当约束杨易,不能任其成为脱缰野马,以全陛下君臣善始善终的佳话。”
      若说杨易要造反谋逆,崇祯决然不会相信的,但对臣子加以约束是必然的,即使是皇帝最宠幸的臣子,也必须加以约束。
      崇祯想了想,“拟旨,杨易滥用刑罚,羞辱同僚,禁足时日,罚银万两……罚银十万两……”崇祯想起杨易家大业大,万两银子太少了,索性多罚些。
      崇祯又道,“命东厂和锦衣卫在上海设千户所,不受地方衙门节制,直接向提督复命”厂卫直接效忠皇帝,厂卫就是皇帝的爪牙,有厂卫在,杨易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视线内。
      ……
      农场银行大厦,杨易坐在五楼宽敞的办公室内,听取项爻、兰卓等高管的汇报。随着杨易事业版图的日渐扩大,农场银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杨易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靠着借贷一步步起来的,虽然他也靠着后世的知识办实体产业,这些产业也确实为杨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不足以支撑杨易所要做的事。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杨易发展军队、建设新城、千里拓荒、海外开拓、贿赂皇帝、基础设施等等,无一不是需要海量资金支撑的。可以说,杨易凭借一己之力干的是国家级项目。这些投入是巨大的,短期内未必有效益。
      虽然通过大商贾借贷了几百万两银子,但是这些银子还是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随着农场银行信用的树立,大量民间资金存到了银行,虽然杨易也通过银行对外放贷,但是主体需求方还是杨易自己。
      杨易挪用大量储蓄资金投入到各项开发之中,银票的发行也逐渐走向超发状态,明知道这样会带来金融风险,但这是必由之路,杨易也无可奈何。
      兰卓拿着报表汇报,“……截止上月底,银行储蓄量达到五百万两,以一年期的居多,每年付息近三十万两,每月支出流水在五十万两左右……对外放贷百万两,获取利息十五万两,另两百万两放贷给了行署,无利息收入……银票发行量达到百万两,全部支出给了行署……一年铸造银圆获利二十万……建分行、征募人员开销越来越大……目前,在京师、天津、应天府、苏州府、镇江府、常州府、扬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杭州府等十府二十县设立五十个分行……”
      农场银行的发展是迅速的,几乎扩展道半个江南,在主要州县设有分行。但是规模大了,也意味着开销大,由于相当部分资金为行署挪用无利息收入,所以整个银行的收支状态处于赤字状态。
      杨易大致估了一下,储蓄资金只有四成左右留在银行,应付各项流水,换句话说,存款储备金只有四成。放到后世,这样的储备金是很高的。但是时代不一样,人们对于将钱财存到银行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几乎以短期存款为主。尤其是银票,有大明宝钞开的恶劣先例,即使杨易以上海的税收做背书,人们对银票还是抗拒的,很多人收到银票后立马兑换成银圆,导致发行量始终有限。

第377章厂卫进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