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去始终没有个结果,反而让满清和流寇日渐坐大。崇祯为此苦恼不已,再这样两线作战,朝廷吃不消啊!
杨嗣昌明确提出剿寇第一,边患第二,集中全力剿灭流寇后再对付东虏。其实这个策略,是目前明王朝最佳的战略选择,因为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没有实力两线作战。
崇祯的内心是复杂的,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江山已是千疮百孔,他不愿意正视大明王朝已是穷途末路。但是,无论他如何否认大明的衰落,事实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他。
崇祯合上奏疏,长叹一声,“文弱,东虏当如何应对?”
“抚!”杨嗣昌果断道。
“东虏不接受抚,当如何?”崇祯语气充满无奈,“朕曾经暗中抚过,未成!”明清暗地里的秘密谈判断断续续的存在着,崇祯为此不惜偷偷恢复内行厂,让陈楚楚一介女子同东虏暗中接触,但是始终没有谈成。
“东虏不受抚也要抚!”杨嗣昌斩钉截铁道,“可款抚!”意思是可以赔款。
崇祯沉默不言。
“微臣知道,朝中一直有人同东虏人秘密接触,双方始终南辕北辙,无法达成一致”杨嗣昌压低声音,但语气坚定,“国朝无力两线作战,既安内第一,那么对外必须退让。款抚不成,不惜割地!”
崇祯脸色霎时惨白,连连摇头,“不可,不可!”大明立国以来,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难不成在他崇祯手里,将大明的尊严彻底抛弃?
“陛下,汉高帝刘邦白登被围,低下身段,委曲求全成就汉室数百年基业;唐太宗李世民被突厥所逼,签订渭水之盟,方成就贞观之治。”杨嗣昌引经据典来论证一时的退让是为了以后的前进,“陛下,只要我们卧薪尝胆,荡灭流寇,积蓄国力,今日被东虏索取的,他日必将十倍奉还。”
崇祯沉默良久,不再提此话题,转而道,“流贼当如何剿?”崇祯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如何安抚东虏,但是默认了杨嗣昌的说法。
杨嗣昌侃侃而道,“……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寇策略正式炮制出炉。核心思想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
具体点,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正面战场,目前流寇主要活动于这四地,这四省巡抚对流寇以剿为主,防御为辅。而周边的山西、四川等六省巡抚以防御为主,剿为辅。如果,流寇在陕西,那么陕西周边的省份要防御流寇逃窜,以此类推,只要流寇在某地,周边省份都要防御其逃窜。而总督和总理两位大臣则率军专职剿杀流贼。
可以说是杨嗣昌抓住农民军流动作战的特点,而精心设计的围堵、绞杀战略。
这个战略崇祯是认可的,但是太过宏大,他不知道朝廷能否负担得起。崇祯道,“如何实施?”
杨嗣昌拿出一张纸,念道,“凤阳和泗州祖陵各增兵五千,陕西二巡抚各增兵一万,湖广、河南巡抚各增兵一万五,总督和总理各增兵三万……”
第366章攘外必先安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