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3章标准货币[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诸位不必担心,特区之制主要施行于新城,不涉及老城,但是必要的改制还是会有的”杨易霸气道,“新旧之制必然带来冲击,无论诸位理解与否,本府的话都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若有不满者,可以另谋高就;若胆敢阳奉阴违、里应外合,休怪本府不留情面。”
      ……
      十日之后,杨易拿到了李主簿的各项统计,厚厚一大摞,看得杨易头疼欲裂。各种苛捐杂税两百多种,什么竹木税、河泊税、割草税云云,很多税杨易闻所未闻。摊派林林总总,衙门需要的火烛、灯油、饲料等等都是由商户摊派供奉;杂役五花八门,修城墙、疏河道之类的大工程需要征集民工无偿劳动说得过去,连伙夫衙门也是能征就征。官府的兵丁、衙役、禁子、驿卒等等很多差役都是征劳役而得,大多数是没有俸禄的。
      衙门里做差事的人很多没有俸禄,这就带来很大的弊端,他们会想尽办法捞取“常例”,所谓的常例,就是别人孝敬的。比如,禁子,禁子其实就是狱吏,看守监狱的。他们属于没有正式编制没有俸禄的,他们通过折磨犯人来逼迫其家属孝敬自己,获得非法收入。所以造成不少家破人亡的惨剧。
      李主簿的统计只是上海衙门的数据,而广大的乡村为乡绅所把持,这些乡绅在将官府的需求转嫁到百姓头上时又是否起新科、中饱私囊,谁也说不清。
      整个封建时代,皇权不下乡,朝廷的力量基本只能到县一级,广大乡村基本为当地乡绅掌握,他们替代朝廷“教化”万民。这些乡绅在地方就是“土皇帝”,私设公堂、鱼肉百姓是常态。
      乡绅,提起这个词杨易就头疼,他们是自己天生的对手。想了很久,杨易还是放弃将政府的力量延伸下去。乡绅的力量太强大了,杨易自认为没有能力去颠覆。虽然自己上蹦下跳得罪了不少江南士绅,但是自己并没有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若是剥夺乡绅对乡村的治理,那就是夺他们的权了,必然遭到强烈反抗。
      如何改革这落后的封建制度,杨易苦想了三天三夜,最终放弃了彻底改造上海县城的打算,只做局部调整,加强掌控。
      军事必须掌握,杨易任命侯永为巡检司巡检,从密丰军调来哨总许捷任副巡检,对原有兵丁裁撤老弱,再征募一部分青壮,以密丰军的标准训练。
      任命陈启新为上海府通判,因为陈启新在朝廷任过职,所以一经呈报上去任命就下来了。杨易赋予陈启新这个通判很大的权力,掌钱粮、诉讼、人事、税赋等等,王大宪这个同知几乎被架空了。王大宪倒是很识趣,你爱咋咋地,自觉的做起了“橡皮图章”。
      为了获取市民的支持,杨易陆续废除了不少摊派、苛捐杂税和差役,同时大幅度增加官吏和衙门工作人员的俸禄,赢得不少底层官吏的支持。革职一批“恶名昭彰”的官吏。
      整顿司法,清理积案,废除不少酷刑,释放因欠租而入狱的穷苦人。
      ……
      经济上,推行货币化征税,减少实物税收,鼓励通商、鼓励生产加工,减少重复征税,裁撤大量厘卡等等。其中最大的一项改变是货币,杨易以农场银行发行的银圆和银票为标准货币,官府征税或购买服务均以此货币收支。
      农场银行发行的银圆一直深受市场追捧,事实上已经成为硬通货。被市场疑虑的是农场银行发行的银票,谁知道这玩意会不会同大明宝钞一样沦为废纸。但是,上海官府明确认可银票,可以当税收支付,这就相当于上海官府为农场银行的银票背书,为其赋予了实际价值。当然了,这也有农场银行的信用,银票一经发现,从未遭遇过兑付难得问题,信用坚挺,为部分商人接受。

第343章标准货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