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0章另起炉灶[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品。官员实际拿到的俸禄比四十五两银子的实际购买了要低。说白了,朝廷穷,在官员的俸禄上也克扣。
      这点收入维持一个普通之家的生活是够的,关键是官员的家庭都很庞大,连最穷的海瑞都养了几个妾,可想而知其它官员的家庭是如何庞大了。这点俸禄要维持一个大家庭肯定是不够的。
      长久以来,在官场中形成了潜规则常例,就是官员获得的孝敬之类,这个在明朝中后期,皇帝是默许的,其实常例就成为官员的合法收入。但这点收入也不够,官员要维持基本排场,迎来送往、巴结上司、养师爷仆役等等,那么唯有贪污一途,以权谋私。
      其实,比之普通家庭,官员的收入是足够的,但官员是特殊群体,权力在手,欲望是无止境的。清朝汲取了明朝教训,搞什么养廉银,其实官场一样贪腐成风。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缺乏监督。
      杨易对这个老知县还是有好感的,“大人放心,杨易并非迂腐之人,只要能干多拿点银子我也认可;就担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贪婪无度。”
      毕竟,县衙的人马都是他王大宪带起了的,他担心杨易以此发难,见杨易不会拿这事出气也就好了些,“大人免去了这么多税收,我担心缴纳不足朝廷,衙门缺乏用度”
      杨易正色道,“朝廷成了特区,就是要我们?出一条路子来,我们要不拘前例,大胆创新,办法总比困难多。大人无须忧虑……”
      ……
      ————————————
      松江府相当于后世的上海全市,明末时期,松江府下辖华亭、青浦、上海三个县级行政区,明末的上海县区域包含有后世上海市区、浦东新区和闵行区、宝山县部分。华亭是府衙所在地。
      上海县的核心经济产业是棉布,农户们多种植木棉,纺织成布,衣被天下。往来商贾不少,不乏大商贾。这里文风浓厚,出了不少文士和官宦之家。
      史料记载,仅上海县城和近郊的人口就达到三十多万,全县人口五十多万。这只是史料记载的人口,其实际人口更高。
      有明一朝,人口藏匿现象极其严重。明初全国籍册人口六千万左右,到了天启年间依然是六千万左右,两百年时间人口居然没有增长,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明朝的税制,导致大户人家藏匿人口,只要没有上籍册就不用交税。后世的史学家推算,明末大规模战乱前,明朝的实际人口在一点二到一点六亿之间。以此来推算,上海的实际人口肯定不止五十万。
      连续三日,杨易微服私访,查探全县的实际状况。上海的繁荣程度比苏州差不了多少,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捷,贸易活跃,人口多,可以说底子厚实。这是优势,也是劣势。
      上海已经有着非常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利益阶层基本固化,若要进行改革遇到的阻力也是非常大的,强行动刀必然引发动乱。以大明文人的脾性,自己将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之中。
      不像密丰,一片空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塑造新的结构。
      杨易有些头疼,只是为了增加点税收很简单,对上海略加改造即可。但杨易想要的是真的为大明打造一个样本,为大明?出一条富强之路。
      权衡之后,杨易决定另起炉灶……

第330章另起炉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