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似笑非笑道,“汝有钱,巴结几个人岂不容易!”
杨易全身一震,皇帝好像话里有话啊,心思快速转动,苦兮兮道,“陛下,臣哪有钱啊,把臣的家当全部卖了也不够还债的。每日一睁眼就想着如何还债,表面风光,内里苦楚!”
崇祯叹道,“能借那么多银子也是本事不成,朕找勋贵们借万把两银子都费劲。”堂堂皇帝找勋贵们借钱,脸被打得啪啪响。
武清侯李国瑞家资巨万,本有花园多座,又在南城外耗费巨资修建庞大的园林,引三里河水入园,修建数年依然没有完工。崇祯闻之,破例派司礼监掌印太监、东厂提督王德化出面借银十万,李国瑞只肯借一万。崇祯大怒,把朕当叫花子么,欲治罪。李国瑞托各方勋贵说情之际,又把家里值钱的家伙摆到大街上卖,还说道,“因钦限借助,需款火急,各物贱卖,欲购从速。”意思是皇帝限期要钱,我没钱,只好低价贱卖物资,以满足皇帝。把皇帝的脸面丢尽了。
周皇后的父亲周奎,依仗国丈身份巧取豪夺无数财富。崇祯希望他做表率为朝廷捐资,周奎死活不肯。周皇后无奈之际,自己掏出五千银子给父亲,让他捐出去。谁知周奎还贪污了两千,只捐了三千两银子。
明末勋贵们的贪婪腐化、冷漠无能由此可见一斑。
崇祯命锦衣卫对杨易做了秘密调查,杨易确实是“负债经营”。
换个角度来说,崇祯为什么借不到钱?核心关键是大明朝廷的信用丧失。以朝廷发行的宝钞为例,无上限发行,无底限贬值,擦屁股都嫌硬。朝廷借钱能还么?不能。崇祯自己在借钱的时候恐怕压根儿也没考虑过还的问题。这也不能怪崇祯,王权社会嘛,靠的是威,对信用认识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是时代的局限性。
杨易则不然,一步步走来,极其看重信用,契约约定的就不折不扣的执行,宁可拆东墙补西墙也不债务违约。加之其产业越来越庞大,实力越来越雄厚,人们认可他的偿债能力。无论勋贵们同杨易有多少嫌隙,但是商业上同杨易往来,他们是放心的。农场银行发行的定额银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硬通货,商人们用其交易便捷、安全、放心。
崇祯穷,杨易也爱莫能助。国库可是黑洞,多少银子都填不满。
见崇祯一脸愁容,杨易赶紧挑好消息说,“陛下,农场前些日子秋收完毕,虽然被鞑子糟蹋了不少,但收获还是不错的,不日即将入户部仓,可缓解下朝廷难处。”
崇祯精神一振,“能入库多少?”
“入库四十五石粮食,以稻麦为主,部分杂粮”杨易道。目前农场总计垦荒六十万亩水旱田,其中十五万亩是播种后垦荒的,还没有种庄稼,故而没有算缴纳。差不多是一亩地缴纳一石粮食。农场的亩产量平均下来不超过两石,根据和农户的契约算,缴纳给朝廷后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农户的了,农场基本没有收获。因为灌溉设施维护等等,目前农场在粮食方面的种植还是亏损的,只是亏损的不多而已。
畜牧业和家禽业,因为鞑子入寇,损失惨重,双山养殖场都没了,总结一个字——亏。产业方面有些利润,但杯水车薪,连填补军费的漏洞都差之远矣。可以说,今年的农场整体是亏损的,亏得不轻,流动资金是靠着农场银行的储户存款来维持的。
唯一大赚特赚的是房地产,房地产为密丰带来庞大的银子,可以说是房地产拯救了杨易。杨易终于明白为何后世的政府要将房地产列为支柱产业,因为太赚钱了。
第324章君臣闲谈(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