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0章要掌握好度[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人,经过战乱只有两千多了,以后就按三千人编制,单兵装备铁甲不少了,把损坏的修修补补就好,不用再大批量购置了……”
      杨易一番话让军官们如释重负,他们害怕东家削减士兵福利,毕竟习惯了,骤然降低会降低士气的。
      农场高管和军官们又提出很多节流的建议,比如枪械坏了可以修,多给士兵家属分田或参工优待减少现银支出,减少新的防御设施修建或拉长进度等等。众人七嘴八舌之下,很多杨易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呈现了出来,其中不乏好的建议。杨易命书吏一一记下,为决策提供参考。
      讨论到最后,萧懿提出一个建议,“东家,属下有个建议能立竿见影的减少开支,但就怕惹得东家不高兴。”
      “但说无妨!”
      萧懿道,“东家品性确实好,善良心肠好,厚待我等追随者。但这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朋友求上门来了,太过慷慨!古人有言,升米恩斗米仇,给得多未必是好事。”
      杨易干咳一声,化解了尴尬,但是对于萧懿的提醒是真心受教的,“萧兄言之有理,杨易受教了。农场这片家业不止是我杨易的,也是大伙的家园,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以后我断然不会做败家子了。”
      见杨易真心受教,大伙心底也是高兴地。与其对外慷慨,不如对兄弟们好点。
      萧懿见东家接受了自己的建议,也很高兴,“我农场上下一心,自是一体,但交好周边、结交朋友也是应有之义。花些钱粮换取便利无可厚非,但是要合理有度。给得太少达不到目的,给得太多容易让人贪婪无度,掌握好度即可。”萧懿的话可谓是真知灼见。
      ……
      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是巨大的,但也让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眼下。在杨易的带动下,农场的秩序快速有序的恢复,耕田拓荒,建房开路等各项生产活动逐步开展了起来。密丰镇如同从冬眠中醒来一般,活力日甚一日……
      紫禁城文华殿。
      一场朝会进行着,重点是围绕这次鞑子入寇的得与失进行的。当然了,得太少,失太多,失地丢脸是核心议题。
      除了国威丧尽之外,其实也有很多亮点,在与鞑子的对抗中,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清军攻打定兴时,辞官居家的前光禄寺少卿鹿善继毅然进城,同知州薛一颚坚守县城六天,城破,宁死不屈,拒降,被清兵连砍三刀又中箭而亡,时年六十二岁。永平监军太监刘景耀独自率兵出战迁安之枣河村,夜袭清军,袭杀清兵两百。
      还有最大的亮点,就是密丰军,以寡击众,采取灵活的战术给了清军有力的回击,尤其是干掉了清国额驸扬古力,可以说这是明清战争以来,清国损失的最高级别将领。即使嫉恨杨易的人也无法磨灭他的功绩。
      朝议上,崇祯对有功人员进行了封赏,对失职人员进行了责罚。最大的两个罪人梁廷栋和张凤翼已经慢性自杀了,自然没办法再做惩罚,崇祯只是处理了一些中下级官员算了事。
      议到对杨易的封赏时,朝堂的争论越发的激烈,而且泾渭分明,争论的核心不是封赏不封赏的问题,而是封大封小的问题。毕竟,在明军主力躲藏之时,密丰军为大明挽回些颜面,尤其是关外居然敢行刺皇太极,这种壮举可载入史册!

第310章要掌握好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