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同上海的联系一直通过海船,密丰的物资、人员都是在通州汇集,走河运到大沽口改乘海船到上海。自杨易北返之后,已经通过海运向上海输送了大批物资和人员,便捷而快速,船队也从一艘船扩大到了四艘船。
来到偏院书房,赵依亲手为杨易沏上热茶。杨易对兰卓道,“上海那边可好?”
“还好,虽说有人捣蛋,但咱们有护卫队,收拾几个混混轻而易举。”兰卓讲述着上海发展的情况。
近半年来,杨易上海的产业在项爻、侯永、兰卓的打理下,码头、堤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了不少,庄园初具轮廓。以罗家船坊为核心又兼并了多家船坊,玉瓷厂和珍妮纺织工场已经投产,并且开始盈利。其余归化规划中的产业在有序推进中。
侯永利用自己副巡检的身份,以农场运来的农场士兵为骨干组建了一支五百人的护卫队,多次击退地方豪绅指使的地痞流氓来滋事。
“上海分行吸储不理想,当地人对咱们还是不信任!”兰卓搓搓手,“这次属下回来一来是汇报上海的状况,二来想请示东家,开通银行南北通兑,运一批银圆去江南。”
明朝的钱庄业是很发达的,除了典当、兑换货币、发放贷款等常用业务,异地存取业务也非常普遍了,一些大型钱庄基本能承兑全国主要城市。农场银行发行的银圆受限于产量,在京畿都供不应求,自然没有余量供应江南。农场银行初到上海,不被当地人认可,利用银圆打开市场不失为好的办法。
“我安排萧总管先调剂一批银圆出来,供上海用!”杨易道,“开通银行南北通兑完全可行,你参照市场通行费率拟定个条陈出来!”
“诺!”
杨易又道,“我们现在有四条船,以后会有更多船只,仅靠农场的运输量远不能满足船队的运输量。可以考虑开通定班海运航线,对外承接海运业务。”
兰卓一拍额头,“东家说得对,咱们海运时间快、运量大,又没有运河上那么多关卡,少了不少通关费,肯定受欢迎!”
一旁聆听的赵依担忧道,“据奴家所知,商家们是担心海运不安全,碰上狂风大浪很容易船毁人亡。”
兰卓道,“依姐不知,咱们的船稳定性好,一般风浪足以应付,只是飓风季节回避即可。”
“大海茫茫,出现船毁人亡也是难免!”杨易沉思道,“出现海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就此而因噎废食,不如这样,我们推出海运保险,根据客商的货物价值收取一定的保险金,一旦碰上海难事件,我们加倍赔付其损失……”
海运和保险业务就此推出,在人们惊诧和置疑的目光中稳步发展,为杨易带来财源的同时,也加速了南北物资人员的交流。
京城东黄华坊靠近乾面胡同的南街上,一拨凶神恶煞的恶奴操持着棍棒刀械围殴另一拨家仆。打人一方的恶奴衣襟上绣着薛字,挨打一方的家仆衣襟上绣着巩字。显然都是京师两家勋贵的家仆。闻讯赶来的东城兵马司的军士见状不敢贸然插手,只能远远的围着,阻挡过路行人靠近。
京城的勋贵太多了,彼此之间有嫌隙,家仆恶斗也是常有之事。维护京城治安的五城兵马司管管普通百姓没问题,涉及到勋贵权臣的事,只要范围有限,通常也不想去管。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鸡毛蒜皮的事得罪人没必要。再说,天大的矛盾勋贵们自己会协商解决的,大不了告到御前,由皇帝来裁决。
薛家恶奴显然“技高一筹”,打得巩家奴仆哭爹喊娘,抱头鼠窜。
一辆马车急匆匆赶来,一位带着儒生气质的俊秀年轻男子焦急的从马车上下来,也顾不上凌乱的衣袍,快步跑向“津津有味”观战的阳武侯薛濂,薛字恶奴正是阳武侯薛濂的家奴,挨打就是这位男子的家仆,该男子就是巩永固驸马。
第239章海运保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