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1章《农政全书》[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徐骥激动无比,恭敬向杨易长鞠一躬,“如果杨先生能完成家父遗愿,家父亡灵在天堂能安息了,也是对我徐家的大恩。”
      妥了,花点银子能让自己的名字跟着名著一起流传千古,绝对值,得好好想想,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名著没有,自己再去赞助一二。杨易暗想。
      “清华此次来松江所谓何事?”徐骥问道,恩人出资刊书,看看有没有能帮忙的地方。
      杨易思索片刻,“晚生久闻松江繁庶,想来置办些产业。”
      汤若望插嘴道,“那你可来对了,好些个外地人来松江置办产业、定居呢!到处战乱,松江安全,商机多!”
      杨易笑笑,“教士说得对,我也有此打算!”
      “年纪轻轻,虑事长远,不错!”徐骥点点头,“松江产业颇多,有没有具体打算?”
      杨易道,“晚生在北方屯田,故而也想置办些土地,再经营棉纺、丝绸之类……”
      “生意不好做,盈亏难料,置办田地最合适,”徐骥道,“打算买多少地?徐家在松江略有薄面,或许能帮上忙!”
      杨易随口道,“几万亩吧!”
      徐骥一个踉跄,干咳几声,“松江人稠地狭,这么多土地怕是寻不着了!”本以为不过百十亩地,人家张开就是几万亩,这忙帮不了。
      汤若望瞪大眼睛,“兄台可能不清楚松江地价,松江田贵,上等熟田至少十几两一亩。”
      “熟田不熟田的没关系,滩涂、荒地、无主之地皆可!”
      徐骥想了想,“上海县洪涝频发,泽地不少,汝可到那边寻找。然必须官府许可!不知汝同官府可以联系,需要的话老夫可牵线。”
      “那就有劳徐先生了。”
      “方知府不在衙门,海边堤坝溃口,方知府这些时日都在监工修石塘,老夫带你去!”
      ……
      从府城到海边有些距离,加之雨季道路泥泞,杨易跟着徐骥赶了两个时辰路才赶到?r阙海边。
      临海的堤坝上热火朝天,民夫们搬动着巨石一块块的垒砌,修筑海堤。一位头戴忠静冠,身穿青色常服的官员认真巡视,时不时跳下堤坝用手推巨石,试试是否稳固。他的衣服上沾满不少泥水,却浑然不觉。如有不合格的地方,立马要求重砌,足见其负责任的态度。
      杨易看在眼里,立马明白这是跟张国维一样务实的官员。
      官员认识徐骧,见到其打招呼立马回应,此人正是松江知府方岳贡。
      徐骧对双方简要介绍一番。
      方岳贡一听杨易姓名,愣了一下,但没有表态。得知杨易是想置办万亩土地,土质不限后,道,“若说滩涂荒地松江倒是有些,只是不知汝用来作甚?”
      杨易道,“熟田也是拓荒而来,小生想着荒地便宜,雇人开荒即可!”
      徐骥帮忙道,“对呀,荒地闲着也是闲着,有人拓荒也是好事!”眼睛一亮,“你就是苏州杨学政?”
      “重新拓荒耗资甚大!”方岳贡沉吟道,“若说别人提这事,老夫定然断定其信口开河,轰走了事。若是你嘛,可以商议!”
      徐骥愣了,你们还是老夫介绍认识的,怎么是他就可以呢!徐骥还不知道杨易的真实身份。
      杨易瞬间明白自己的身份被其洞悉,也好,省得弯弯绕绕的,“谢知府大人!”
      当夜赶回府城是不可能了,方岳贡安置杨易和徐骥就在镇上歇息。
      戌时(晚上八九点),天色已黑。徐骥年纪大,长途奔波有些劳累就早早休息了,杨易则来到了海塘石堤上。
      月光下,一桌一人孤立于石堤上,聆听海浪涛涛。
      “杨学政,坐!”方岳贡自己斟满一杯小酒一饮而尽,示意前来的杨易坐下。
      杨易行揖礼,撩开后袍,坐了下去,“大人了不得,短短数语就能判定我的身份,佩服佩服!”
      方岳贡冷哼一声,“杨学政的大名早已传遍江南,本官听着都是如雷贯耳!别说你在苏州的所作所为,就是你在京师的一切本官都了如指掌!”

第211章《农政全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