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去双山为小兄弟做事。"
杨易大喜。"太好了,小弟欢迎萧兄,真诚的欢迎。"
周道维心里酸酸的,本以为萧懿也会碍着读书人的身段拒绝此事,谁知人家痛痛快快就答应了。事已至此,也怨不得别人。不过,他为今日的决定将后悔终生。
席间,几人把酒言欢。萧懿是个痛快人,既有读书人的才识学问,也不矫揉造作。没有丝毫腐儒的好高骛远和迂腐冥顽,这点杨易非常喜欢,感觉自己捡到了宝。
当周道维听到二两月钱,全家包吃包住的待遇后,心里泛酸。周道维的老婆气的就差扇他一巴掌。整整一个月,不让他上床。
杨易和萧懿都是利落人?萧懿一家人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值钱的都典卖了。拿着杨易给的五两银子安家费,请街坊邻居们吃了一顿,当做告别。
第二天就跟杨易一起去双山镇。这是杨易手下第一个"高材生?,杨易很重视,特意雇佣了一辆马车接萧懿一家人。
萧懿也很感动,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东家。
萧懿不拘一格的性子,没有读书人的迂腐,很对杨易的胃口。一路上,大家聊的很投机。相见恨晚,不外如是。
杨易发现,萧懿说话灵活,做事严谨,有条理。一次偶然的机会,萧懿的小孩把他的功名状拿出来玩,无意中杨易看见了,拿来一看,乖乖的,是举人状。萧懿是个举人,还做过县丞。
"你是举人,还做过县丞,怎么不说呢?"杨易不解。
萧懿叹息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说了又有什么用。大凌河战后,大片土地失陷,很多逃回来的官员都受到了惩处。还杀了不少,功名也被革了。我也不敢找朝廷要出路,非是怕死,可是留下孤儿寡母,于心不忍。"
"朝廷腐败横行,治下百姓生活艰难。以至于辽东的百姓都离心离德。才让鞑子日渐壮大。唉,如果朝廷不改弦更张,大破大立,我大明恐怕时日无多。我也看透了,无心于仕途,只想带着老婆孩子安稳度日。"
"举人如何?县丞又如何?抱着过去一点小成就不放,一家人只能苟延残喘。所以,不提也罢。"
杨易惊讶于萧懿的眼光,大明在辽东和全国的失败,不止是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而是民心的丧失。即使崇祯再如何忧心忧国,大明这部老机器已经生锈了,没有大破大立,就没有希望。
杨易觉得自己捡到宝,何止是捡到了"高材生",而是北大清华级别的"尖子生"。
"尖子生"自然有"尖子生"的待遇,杨易很快任命萧懿为养殖场的副总管,负责日常事务的安排和管理,待遇翻倍。
毕竟做过县丞,管理一个小小的养殖场那是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于是杨易就更加清闲了。
原本萧懿以为杨易不过是个暴发户,到了养殖场一看,才发觉这个“小东家”不简单。整个养殖场井然有序,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有条不紊的运转。各项管理制度非常科学、合理,而且简洁有效。比之自己的管理理念先进多了。更让他惊讶的是杨易居然写了这么多关于养殖方面的“专著”,也是超越时代的“专著”。
萧懿不得不收起轻视之心,反而认真学习、钻研这些他没有见过的管理制度和专著。越了解越惊讶,也越钦佩,取而代之的是对东家的敬佩之心。
小蓉姐弟和卢大娘祖孙也接到了养殖场,小蓉识字会简单算数,杨易就安排她和赵依一起负责财务。虎子和小伢子则成了“儿童团”的团长,带着养殖场员工的子女们干些简单的活计,捡捡鸡蛋之类,卢大娘则负责家务。
看着员工们的孩子不上学,杨易心里别扭,以后长大了又是文盲。于是开了识字班,就是教教孩子们认字和简单的算数。此举再度让员工们的忠诚度大增。谁不知道读书的作用,谁又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目不识丁?没办法,条件有限,读书成本太高。东家免费让孩子们学习,大家怎能不感动。
让杨易没有预料到的是,很多员工一有空也来上课。识字班人数爆棚。学这些考科举不现实,但是读读书信,算个账就够了。
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是文盲,读书人少,也成为了宝。
于是,杨易干脆增加夜班。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授课,这样很多人就参加学习了。为了鼓励他们学习,杨易将奖金同文化水平挂钩,成绩越好,奖金越高。此举一出,养殖场形成了一股学习风潮。尤其是年轻的员工,白天上工,晚上上课。
学习班面向全部员工及其家属开放,男女不限。授课先生就由养殖场里会识字算数的人担当。杨易和萧懿也参与,毕竟不是学习什么高深的知识,两位“高材生”做主讲有点大材小用。
第47章 萧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