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玉不识可不知道赵匡胤这些细碎的心事,她已经讲到这首词的结束了。
      【“夜阑风静彀纹平”,苏轼静聆江声,夜半沉思,他在这静谧美好的自然中豁然有悟。苏轼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加上他复杂的人生观中,杂有老庄思想,因而他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的是他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而苏轼和老庄,又是值得说道的一个点,我们这里简单带过。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黄州可以说是苏轼遭遇挫折的第一站,但苏轼选择积极和解,用旷达的心怀、淡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用道家的“坐忘”“心斋”之法来修身养性。清静无为,超然出尘的思想,在苏轼这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
      【接下来的这首《临江仙·送钱穆父》是一首送别诗,里面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也是被引用的常客。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生就像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匆匆过客,既然如此,又何必计较眼前的离散和江南江北呢?句中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态度昭然若揭。】
      刘彻看着这个三番两次登上天幕的苏轼,已是无言。
      他看着悬在眼前的水幕,难得有些酸溜溜的。
      苏轼这样的人才,他也想要啊。
      他脑海中划过卫青、桑弘羊、李广、张骞董、仲舒等人的名字,还是馋苏轼这样文才和能力都出众的人才。
      ——人才他是不嫌多的。
      刘彻心想,要是苏轼能成为他的臣子,定能助他成就一番伟业。
      他看着苏轼经历的诸多坎坷,越想越觉得惋惜,不禁长叹一声。
      嗯,这也是个对自己的性情没有什么数的。
      【这首《临江仙》写于宋哲宗元佑六年春,此时的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他送别自越州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时,为他写下这首诗。
      这个时候的苏轼,是在乌台诗案后复起,又遭诬告陷害,于是再度自请外调的时候来到了杭州。
      元佑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喜欢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请大家收藏:

第47章 临江仙-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