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王仁皓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海军制订一份战时造舰计划,按照他的战术思想确定哪些战舰应该优先建造,
      哪些战舰应该延迟建造进度,乃至完全放弃,还需要发展哪些新的战舰。
      另外,战舰上各种武器的性能要求,所需要达到的作战目的等等。
      这是一个庞大而且系统的工程,不过,王仁皓立即就知道,这是聂人凤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是校长给他的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王仁皓首先熟悉了海军相关方面的体制。
      帝国海军在战前的造舰体制是比较复杂的。首先由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提出性能要求,然后再由海军后勤司令部向各大船厂发出设计招标,
      最后从各大船厂所提交的设计方案中选择最有可能性,而且性能最好,价格最合适的一种,
      随后确定具体的建造方案,向船厂下达采购订单。任何一种新战舰从设计到最后服役,恐怕都要经历五年以上的时间吧。
      战时的采购体制就完全不一样了,其中好多个审查环节都被取消。
      直接由海军司令部提出新战舰的性能要求,然后集中各大船舶设计院,船厂的工程师,拿出一个最佳的组合方案来,随后只进行一次可行性评估,
      在确定这样的战舰在性能上完全满足要求之后,就直接将建造任务分配给各个船厂,
      同时开工建造。而在这个时候,决定战舰的是性能,而不再是成本了。
      当然,也不再是由竞标获胜的船厂独家建造,而是由所有有能力建造的船厂一起建造,
      以提高造舰的速度。
      而按照这个办法,一种新的战舰从设计开始,就只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就能够进入海军服役了。
      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两套战舰建造体制的差别。和平时期,帝国海军不可能大量建造战舰,特别是战列舰,航母这些大型战舰,一般一级就造几艘而已
      ,对速度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当然,经济性比战舰性能显得更重要一些。
      不过,在战争时期,建造的速度,战舰的性能排在了最前面,而且所有新战舰在确定性能满足需要之后,
      都将大批量建造。
      比如,在一战期间,帝国海军的巡洋舰,驱逐舰都是一次性订购数十艘,而主力舰这些也是一次性下达十多艘的建造订单。
      接下来,王仁皓花了两天的时间来熟悉海军之前的造舰计划。而当他翻越那些造舰计划的档案时,心里也很是不平静。
      在姜邦国担任海军司令之前,萨季亭已经为海军拟定了一系列的造舰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艘“长江”级航母了。
      这是在总结了“皇帝”级航母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之后,按照海军新的航空战术要求设计的一级新航母。并且已经在战争爆发前开始建造了。
      其主要性能参数是:舰长245米,宽34米,满载吃水8.5米,飞行甲板长240米,宽36米,安装两部弹射器。轻载排水量21000吨,满载排水量24500吨。
 

第81章 重新武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