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丁知县的书房内,沈煜正在一字一句的读着一篇《孟子》,孔曰成仁,孟子取义,读《孟子》自然满口的也都是仁义道德。
当然了,《孟子》中的仁义为怀什么的沈煜读了这么久倒是一点也没学会,可自己能过目不忘这一点却着实让人欣喜,起码论背书,他相信没有人会是他的对手。
将一篇《尽心》上下读完,沈煜便开始着手读着其他书籍,这可都是宝贝,寻常人家怎么可能会有这么满满一书柜的藏书。
更何况,这些书上都有丁知县亲自留下的小字见解,更是宝贵得不得了。
本来沈煜是绝对没有什么考虑功名,考取秀才什么的想法的,能安安稳稳的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地主不好嘛,何必去讨科场那乱七八糟的浑水。
可自从发现了他这个过目不忘的天赋之后,他的思想就变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就天赋,他现在起码无论走到哪不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胸藏万卷毫不吹嘘,此等天赋不拿个功名什么的在手,岂不是浪费!
毕竟,这世道“惟有读书高”的真理他可从没忘过。
于是,就算再怎么没有耐心,沈煜也得一本接一本的将一本本经义语录看完。
也不知过了多久,丁知县终于脚步沉沉的回来了。
“咦!沈煜在读《尔雅》?可是《尽心》读完了?”
只看过一眼,丁知县便知道沈煜现在在读的书不对,随即就开口问道。
“哦!老师。”听到知县的声音,沈煜赶紧起来行礼,扬了扬手里的书,嘿嘿一笑道:“《尽心》学生之前已经读过了,全文了然于胸,故而才想在研习下别的。”
“果真如此?”
沈煜这话丁知县就不爱听了,四书五经中,唯《孟子》最繁最难,一个小小十六岁少年敢说能将一篇《孟子》完全了然于胸,这不就是在吹牛嘛!
于是,丁知县十分熟悉的找到《尽心》的书本,随意翻了几页,开口道:“沈煜,那我且问你,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其后答为何?”
沈煜想了下,张嘴就回答道:“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错!”丁知县点点头,然后又问道:“孟子有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是何作答?”
这回,沈煜连眼皮都不抬一下,直接道:“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来乎……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沈煜在倒背如流,而丁知县连着翻看了两页,与原文对比,发现沈煜背的字字无错,皆是原文,不禁有些纳闷了,不会真有仅仅只是少年人,就有对经义如此熟知的吧!
“好,我再问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是何作答?”
丁知县这次问的可不再是《尽心》里的语录,而另一篇《公孙丑》里的记事,《公孙丑》里的记事可是让无数读书人都头疼不已的存在。
但……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虽千万人吾往矣……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一气呵成,完美无错,沈煜说完这一切都觉得嘴有些麻了,可效果就摆在这里。
丁知县听得目瞪口呆,要知道沈煜所说的一切他到现在都不该说完整记得,可现在一个弱冠小子却……
若是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能相信的,可这事就发生在眼前,就让他开始不得不佩服起了沈煜的勤奋。
“哈哈哈。”捻了捻胡子,丁知县是越看沈煜越觉得满意,但读书人学无止境,且不能让他给骄傲了。
于是,知县合上书,便淡淡的道:“既然如何,那沈煜你不妨也说说,刚刚这篇《公孙丑》中,孟师之语所谓何解?”
“啊!”
原本还神气熙熙的人,听知县这话瞬间就懵了,这古文让他读读倒是没有问题,你让他解释这其中是意思,这他沈煜哪知道!
果然,瞧着沈煜的样子,丁知县心中就有了底了,他沈煜现在就是处于一块未开发的璞玉阶段,能读四书五经文章,却对其中的道理一知半解,不能解意,这可是做不出完美的八股文的。
丁知县很自然而然的理解为,沈煜之前的作为都在勤勤恳恳的读书,靠着脑子比别人多读的文章才考上了案首的位置,要是他知道沈煜只是大概的看过一遍,就对于这一切了然于胸,
第十五章勤勤恳恳沈神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