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此次北伐匈奴最远到达了额古涅河流域,可谓拓地万里威震戎狄。然而大秦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那就是是否要把额古涅河作为今后和匈奴对抗的前沿。按理说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疆土没有理由放弃不管,但是作为一个有着现代人灵魂的蒙义是非常明白。华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战争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进过几千年的不断争斗不断融合才形成了现代的民族大统一的中华民族。两者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总的趋势是融合为一个整体。”
蒙义之所以会一门心思的征伐北方一匈奴未收的戎狄各部,其实就是想加快这个融合的速度,而并不是想要消灭某个部族。草原各部就像草原上的野草一样,一茬枯萎了用不了多久就会生出新的一茬,即便使用强制手段也是无法根除的,除非灭绝整个种族。这种手段二战中的希特勒倒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了,然而下场很凄惨他成了全人类的公敌,因此他失败了。
希特勒的做法和华夏民族的心眼是背道而驰的,在华夏历史上即使是最强大的汉唐也是在被草原各部攻打之后才奋起反击的,但即使把匈奴、突厥打的四分五裂也没有灭绝整个部族而是逐步的吸收融合,但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极高的。着说不上对与错,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的人也必须根据当时的环境选择相对应的策略,不管谁打谁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忽略的,纵观我华夏历史中原王朝仿佛总是被草原霸主们掐着脖子打,但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从华夏信史时代开始,中原民族在文化科技和军事装备上就一直强于草原各部,远的不说宋朝的经济实力堪称当时的超级大国,军事装备也是冠居全球之首,但是面对金国的进攻却是步步后退,最终偏安一隅。即使是半壁江山宋的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对手从金国换成了蒙古铁骑之后,宋土崩瓦解了。大明算是华夏史上最爷们儿的王朝,大名鼎鼎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大明君王的写照。当时明军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装备火器的部队,大名鼎鼎的神机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但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近代化的军队,却败在了只装备大刀长矛的女真八旗手下,可见草原各部和中原王朝相比实际上弱小的是草原各部,但强大总被弱小屡屡打败,这就是不是国力和装备的问题了,问题的根源在于统治者。
仔细看看华夏历史就可以发现,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是拥有天可汗这样荣耀无比的尊号的,各部臣服万国来朝的盛况屡见不鲜。但当中原王朝衰落时,草原各部迅速统一迅速崛起铁骑踏破关山驰骋于中原大地,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就好像坐标上的两道曲线,当中原王朝走向低谷时草原民族恰好处于上升阶段。这种关系很微妙,类似于草原上的羊群和狼犬之间的关系,既是天敌同时又相互依存。
把中原民族比作羊很不确切,还是拿破仑说得对,华夏就是一只雄踞东方的雄狮,当这只雄狮清醒的时候,百兽惊惧雌伏,当这只雄狮睡着的时候,虎狼当道横行霸道。这也就是近代华夏屡屡遭受外敌入侵的原因所在,但狮子就是狮子,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声怒吼定会让世界震惊,因此华夏这支雄狮一直屹立不倒雄踞东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华夏这只雄狮应该随时睁大眼睛放眼世界。
蒙义之所以讨伐匈奴并兵进额古涅河流域,其实示威的成分大于占领。在这个生产力很原始的时代,草原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其实是一根鸡肋,因为这里除了可以放牧之外,几乎没什么可以让中原王朝迅速积累起财富的地方。相反的维持占领需要庞大的病例和巨大的花费,这不是此时的秦国能够负担得起的。别说是此时的秦国,就算后来的天可汗李世民对于这些远离中原的部族采取的也是羁縻之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各部族地区设立羁縻州,保持或基本保持各部族原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部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各部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各部族首领自己管理。这种方法也被后来世界各国的霸主们所采用,说白了这种方法就是省钱省人还可以避免矛盾尖锐化。
蒙义没有采用这种羁縻之策,可以说他扶持义渠国和金雕部是羁縻之策的另一个版本,一本意是同化。但这也分对谁,对义渠国和金雕部好用,对匈奴就不一定见效了。
对于北方草原保持一定的军事控制是必须的,但绝不可以超出大秦能够承受的上限,早在战争开始之前,蒙义和众臣就已经确定了基本策略,那就是宣威于额古涅河流域驻军弘吉剌山,在弘吉剌山和额古涅河之间的广袤的地区扶持亲大秦的部族,给他们土地牧场,让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同时也为大秦建起了一道防御线。
&nbs
第628章 荣慧变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