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2章 三六二 准备从香港赴金山[2/2页]

铁肩柔情 古代机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在江口市与省城还没有沦陷、海山的火车也还运行时,由于市与省城都有大轮船往香港,省城更有大轮船直接出洋,所以,除了一些贪图方便或携带大批货物的人,一般人都宁愿到市里坐大轮船前往香港或到省城直接出洋。毕竟,大轮船不但坐得舒适,也安全多了。
      此时,市与省城都沦陷了,而且前往这两个地方的沿途也不安全,海山与海山邻近的地方要出香港或出洋的人,都跑到了海山这边来坐船出去。
      从海山上船出香港的地方,叫海口埠,位于县城宁城的正南方,离宁城有二十多公里,距陈村十多公里。
      海口埠其实只是一个小墟,开始时,由附近居住的几大姓的居民联合组织筹建,因为筹建的居民,有十个姓,所以,又叫“十户圩”。
      由于“十户圩”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直通大海的大同河和横跨半个海山的莲洲河交汇处,又有不少的船只在这里中转或停留,当地人习惯称河为海,叫码头为埠,故改名“海口埠”。
      因为水上交通十分便利,陆上的交通也方便,到这里中转的人与货就越来越多。经过了多年的经营后,海口埠渐渐自发成了海山一个水路交通的枢纽和贸易市场。
      抗战爆发前,随着海山地方的经济兴旺,海口埠这个自发而成的水路中转站就更是兴旺,不仅粤西有水东船载运廉江牛、水东油、阳江猪和杉木到来贸易。
      由于货物充足、种类齐全,附近的人、甚至宁城和外地的商人,都来海口埠提货。让这里每日熙熙攘攘、货如轮转。
      而且,随着华侨与各地的商人往来这个地方多了,各路的客运航线也相继而生。有香港恒兴渡、江昌渡来往海口埠至香港、澳门,有大成省渡两艘船来往省城至海口埠。
      人货两旺,让海口埠成了海山最繁华的圩集之一。
      抗战爆发后,由于遍地狼烟,而且,各地的经济迅速衰退,海口埠这边也开始转入冷清。先是来往省城的船停航了,跟着就是各地的货船数量锐减,不到平日的一、两成,最后,由于战乱,回乡的华侨锐减,往返香港、澳门的船也缩减到了一只,而且,还是运载量极小的汽轮。
      没有选择的何晓军,也只能带着二小姐与阿兰姐妹她们三人,准备从海口埠前往香港。
      送何晓军他们前来乘船的,是谢市长与刘排长两人,他们是由已经从何晓军那里学会了开车的刘排长,驾着谢市长的车送过来的。
      海口埠这个地方,在何晓军前世时,因为主公路的改道和河段防洪排涝需要的改造,已经不再像此时一样是水陆的交通要道,所以,他也只是因为贪图方便而在此路过两次,对那时已经是清冷的这个地方,印象并不深。
      今天,见到了此时的海口埠之后,何晓军不禁目瞪口呆,因为,眼前的海口埠,与他脑里的冷清印象,竟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
      此时的海口埠,何晓军估计如果按面积密度来算,可能是世界上每平方公里商店最多的地方。
      不是吗,在这目测应该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弹丸地方,不但全埠洋楼林立,竟有超过一百家的商店,金铺、银号、杂货铺、洋货店、药材铺、茶楼、酒店、杉行、水果店等当代的各烃商行一应俱全。何晓军点了一下,仅银号在个小墟就有六间之多,由此足见这个地方的繁荣。
      海口埠的海傍街一带是码头区,但由于是自发的水路中转站,这里并没有像样的码头基础设施,无论是载货的船只,还是省港的电船(小轮船),都是船靠岸后,便把一块较宽、较结实的木板搭连岸上,旅客从木板上走过来,货运工人挑(或抬)着货物也走木板上岸。
      泊岸的船下好了客或货之后,等到新的旅客上了船或新的货物装上船,便又开走了。
      虽然,此时因为战乱而到来的船已经不多,不过从这个小墟的兴旺配置,何晓军还是可以想像之前那客商云集、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
      何晓军他们到来后,前往香港的那班船还没有过来,他们就找了一间能望到河道的茶楼坐下,一边喝茶,一边等船,一边欣赏这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和这一带恰人的风景。

第362章 三六二 准备从香港赴金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