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撤出了县城,邻县的县城变得了十室九空,成了真空的状态。
见状的谢市长把那边的政府机构和办公设置,全部迁到了宁城这边来,并把大部分的资源,分流到新的聚居点里去。
而邻县近日寇迫近那个方向边界的村子,也收到了市府的通知,让那一带的人,如果有地方远避的尽量先出去躲避,如果没有条件远避的,就做好戒备,一旦发现敌情不对,就按设定的撤退方案撤出村子,先到安全的地方避过风头再说。
就在谢市长为迁移、备战的事忙个焦头烂额的时候,上头一道让他瞠目结舌的命令下来了。
上头给谢市长的命令,就是拆除海山境内的铁路,理由是为了防备日军利用铁路推进。
谢市长收到了这道道命令之后,先是不解,然后就是头疼。
谢市长不解的是海山已经是方圆百里最“水尾”的地方,它两面临海,一面背山,还有一面被一条大河与相邻的陆地隔开,可谓是一个陆上的孤岛,又还怕日寇向哪方推进?
让谢市长头疼的是,这条国内第一条大名鼎鼎民办铁路,也是华侨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事业,凝聚了无数海山海外华侨和当地人民的血汗与爱心,一旦铁路在自己的手上被拆掉,自己虽然只是个执行者,但毕竟是现管,不被千万华侨和当地人唾骂才怪。说不定,还会因破坏华侨的心血、破坏当地的建设而遗臭万年。
接到了这道让他头疼的命令之后,谢市长当然就在第一时间找他那已经被他当成智囊的何晓军。
确实,自从何晓军从省城回来,帮谢市长了完满地解决了备战的问题后,谢市长已经把何晓军当成了他的智囊,也当成了他的依赖,让他养成了“有困难,找晓军”的习惯。
熟知家乡这条铁路历史的何晓军,当然就知道这条铁路的命运,所以,他对谢市长接到这样的命令,一点也不奇怪。
在历史中,何晓军家乡的这条中国第一条的民办、民营铁路,在省城沦陷后,为防日军利用铁路推进,被国民政府下令拆毁。铁路由沿线十里之内的居民分段拆毁,车头、车厢、铁轨拆毁掩藏,路基被掘烂,枕木则作为拆铁路居民的酬劳。
在1939年2月14日,新宁铁路公司正式结束并遣散所有的员工,宣布这条中国第一条的民办、民营铁路,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个月之后,何晓军他们所在的那个市沦陷。铁路沿线共值三千万港元的设备、车厢、铁轨,大部分遭到日军洗劫或散失于民间。
到了1942年,国民政府仅收集到了33782条铁轨,用来修建黔桂铁路。而到了何晓军的前世,新宁铁路仅剩下两个火车站的遗址,一个孑然一身地孤寂伫立在田野上,一个另类地畏缩于周围的高楼群中。
既然已经知道了历史的变迁,自忖没有能力改变历史的何晓军也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给谢市长什么有用的主意。
见到了自己依仗的智囊都束手无策,谢市长心有不甘地长叹了一声:“可惜,万千人的心血呀。”
谢市长的这声叹息,就像针一样刺在了何晓军的心头。
在何晓军前世时,历史对拆这条铁路的事做了公正的评判,就是国民政府当时的决策是错误的,正如谢市长的不解,因为海山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条铁路只有出、没有进,所以,“防日军利用铁路推进”是个谬论。正因这个当局决策的错误,让这万千华侨与乡亲的心血毁于一旦。
在何晓军前世的乡下,就有一座曾经做过火车站的楼房,孑然一身地孤寂伫立在田野上。而且,他小时候回乡下时,他父亲指着一些已经破败不堪、弃之不用的老旧石桥告诉他:别看这东西不显眼,它以前是跑火车的。
每每见到了那废弃的火车站和听到父亲的介绍,何晓军的脑中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假如当时的铁路没有拆,那又是一番怎样光景呢?相对周边城市落后的家乡,会不会变得更富裕呢?
谢市长的叹息,勾起了何晓军这些幼年的情结,让他此时竟生出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逆天念头:历史不也是人创造的吗?我能否也创造一次历史,把这条铁路保留下来,给家乡、后代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呢?
第335章 三三五 要改变历史?[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