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6章 二八六 见识东洋刀与东洋刀法[2/2页]

铁肩柔情 古代机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而且他的身上还挂着一把短刀。没有出手的日本人,也带有两把刀,他身体的左侧腰间挂着一把打刀,右侧腰间挂着一把胁差。
      何晓军留意到那个与白玉兰对敌的日本人,他除了双手握刀的姿势与中国常见的武功有别之外,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招式来来去去不过就几下。不是说东洋的刀法厉害吗?怎么就是这些简单的招数呢?
      不过,何晓军留心观看下来之后,就看出了一点门道来。
      一是这个日本人的脚下功夫不凡。虽然,那日本人的刀法来来去去只是几招,但他的步法却很精妙,配合着手上的刀法发挥,实用与威力都十足。
      由眼前的步法中,何晓军记起了他曾经看过的一些记载,就有关于东洋人用刀的步法,如“左右跳跃,奇诈诡秘”、“横行疾斗,飘忽如风”、“长刀,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等等。
      由这些古人的记录中,已经看出了步法是日本刀法的着眼点。
      其次是双手执用的长刀兼有长、短兵器的特点,故长兵器、短兵器都难对付。所谓“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这些古记载,也把东洋刀法的精粹表露无遗。
      何晓军还看出了东洋刀法中的杀招,一是劈,一是刺,技法朴实严整,劲力充实流畅,完全没中国武术中常见的花架子,招招简单实用。
      自从来到了这个异世学武功之后,何晓军也算系统地接触过了中国国粹中的几种常用的兵器。而且,他那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性,更让他在短时间内,总结出了东洋刀、东洋刀法与中国武术中常用的刀、剑的优劣所在。
      中国传统的剑,利于直刺,但不利砍劈,而且由于窄长和两边薄的设计使其容易折断。中国传统大刀利于砍劈,但刀身笨重,不利携带和直刺。东洋的刀,可说是集合两家之长,利刺且利劈,而且本身设计又不易折断、易于携带。
      而东洋刀法呢?既发扬了中国剑法“持短入长,倏忽纵横”的传统优点,又摈弃后世中国剑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流弊,创造出以技法朴实严整、劲力充实流畅为主要特点的日本式刀法。
      何晓军还注意到的是,日本的刀法使用,充分利用地形、空间以发挥人自为战的特点,以一套变换极其迅速灵活的步伐,把漂疾湍悍的大劈大杀,同进退轻捷结合起来。再加上器械精良,使技术与兵器相得益彰。
      何晓军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眼前那看上去来来去去只有几招的日本刀,利于搏击,比一般的中国武功实用。
      不是曾经有古人说过,“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豕突蟹奔,万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
      这些古记载,都记下了东洋刀的利害。
      何晓军还看出了年青的日本人用的东洋刀应该经常保养,让那刀保持光亮锋利,作战时可以立断坚韧,同时在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给对方造成心理威慑效应。
      虽然,经过了不长时间的观察,在当代算见多识广的何晓军,看出了东洋刀与刀法的特点,但他却想不出破解的方法来。
      对付像东洋刀法这样属简拙类的功夫,最好的方式是以柔制刚,不过,由于东洋刀不是一般的锋利,所以,如果没有能抵挡其锋利的柔性武器与之抗衡,这条路很难走得通。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以刚克刚。以刚克刚的前提,也是武器,何晓军就知道,二十九军为了对抗小日本的武士刀,专门打造了背厚大刀,用来与之硬撼,效果其佳。但何晓军此时的手头上,又哪来这样的武器?
      何晓军自制的那软条钢鞭,也算是一件刚柔相济的武器,问题是他从来没有练过、接触过东洋刀这样的武器,既不清楚自己的武器能否抵得住这天下闻名的刀,也完全没有与这样功夫对阵的经验,所以,他又哪敢冒然出手?
      如果不出手,那又该如何想办法救援已经眼看不支的白玉兰呢?
      就在何晓军紧张地思索着自己该不该出手时,一个他刚才疏忽了的情况,让现场的形势突变,导致他不得不出手,并制造出了他学武出道后的第一次险情。

第286章 二八六 见识东洋刀与东洋刀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