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3章 二三三 原来是故人[2/2页]

铁肩柔情 古代机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去了。
      司徒怀璧既然偶遇上了好友,当然就留下与陈池老人聚旧了。
      那天的中午,陈池老人就与司徒怀璧移师餐馆院子那竹林中的棚子里,泡上一壶清茶,摆起了龙门阵来。
      原来,司徒怀璧与陈池老人在“金山”那边已经熟识,而且,两人又同是“五邑商会”的成员,所以,在已经有两年多没见面的情形下,遇上了当然就有说不完的话。
      说到了这个“五邑商会”,是“金山”那边的华侨组建的一个民间组织。
      那时,由于政府的孱弱,加上去“金山”的华侨又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屡受当地人的欺压。
      既然政府无能,民众就只有自己想办法自救,于是,“金山”那边的华侨,自发成立了各种各样自己的民间组织,以团结民众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金山”那边,华侨成立的民间组织,先是以“同乡会”这样的形式开始。
      宗亲观念深植的中华民族,同乡亲情往往是异乡客的精神慰藉。
      一般同乡会都称“xx(原籍地)旅x(现居地)同乡会”。比如,在“金山”那边的海山华侨,就组建了“海山旅美华侨乡亲联谊会”。
      同乡是个貌似清楚却不能认真定义的模糊概念,一般依赖双方对原籍地理范围和方言文化的认同。原籍归属地小到一乡,大到一省,都被称之为同乡,地方越大则越模糊。
      海山的语系,可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语系,它与国内的其它语言,基本就没有一点的共通之处。
      这种叫海山话的方言,除了海山的大部分人之外,就只有邻县一部分地区的人,说这种特殊的语言。
      由于语言的关系,海山与邻县在“金山”的华侨,关系不是一般的亲密,不少两个地方的人,都出现在同一个“同乡会”里。
      后来,随着华侨在“金山”的队伍扩大和地位的逐步提升,各种的民间组织也开始蓬勃发展。
      “五邑商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立的。“五邑”,是海山所在的市那五个县的统称。“商会”,顾名思义当然就是商人的联合组织。
      既然陈池老人与司徒怀璧都是成功商人,又算是一个“大同乡”,所以,他们出现在这样的组织里,也是理所当然。
      与陈池老人坐落之后,司徒怀璧迫不及待就向他了解起他离开“金山”后这两年的情况。
      得知了陈池老人在妻子去世之后的这两年,自由自在地周游列国并在各地品尝他最喜欢的美食时,司徒怀璧当然就是羡慕不已。
      司徒怀璧接着又问陈池老人,为什么中断了这个逍遥自在的生活,呆到了宁城这个偏僻而落后的地方开一家这样的、规模并不算大的餐馆?
      司徒怀璧了解陈池老人,知道他虽然可能不及自己有钱,但他也算是个大富翁了,所以,他不明白一个在国外有那么大生意、这样好环境的人,什么会跑到这个落后的地方来开一家应该不会赚多少钱的餐馆。
      而且,司徒怀璧也了解陈池老人的馋劲,知道他是个无“吃”不欢的人,而宁城这样一个小地方,又有什么能拖住他寻求美食的脚步呢?所以,司徒怀璧好奇了。
      陈池老人没有直接回答司徒怀璧,而是反问道:“司徒,我问你,你刚才已经在这里吃过了一顿饭,你觉得这里的菜如何?”
      “有你老哥这个食神主理,这里的东西又哪会差?这一顿,不但是我在国内尝过的最好菜,就是在我之前的生活中,我也敢说,这算是我尝过的最好中餐之一。”
      得到了司徒怀璧的肯定后,陈池老人才对他说出了让他目瞪口呆的实情来。

第233章 二三三 原来是故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