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1章 六十一 良好的开端[2/2页]

铁肩柔情 古代机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南方人的粥,一定要米好,熬得烂,汤要清而鲜甜,粥不能太稠。
      何晓军那用猪头骨为底,用小火熬了大半夜的粥,当然就达到汤清且鲜甜、熬得烂的标准。
      当天开始的几位顾客,尝过了何晓军那“猪下水”滚粥之后,都不禁脱口称好。
      当然啦,粥不稠不稀,本已够鲜的汤底,再加上了新鲜的猪杂后,就鲜上加鲜,而且,猪杂适口、味道独特,这些的因素加在了一起,还不是一碗好粥?
      尝过了粥好的顾客,都追问何晓军,这粥可有名堂?可有来历?
      何晓军对顾客的答复说,这粥来自省城,名叫及第粥。
      确实,省城有一种叫及第粥的名粥,而且,省城离宁城也不过是不到百多公里的路程。但由于那时的交通状况,要走这过几条大江、翻几座大山才能到达省城,所以,那时的人去省城比登天还要难上几分,又哪有多少的宁城人上过省城?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及第名粥”?
      趁顾客不多的当口,何晓军给今天光顾他饮食店的几位顾客,说起了这个及第粥的典故来。
      能傍上“名牌”对自己的商品销路有好处嘛,何晓军当然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啦。
      及第粥有多种民间的传说,其中两种与广东籍的状元有关,说到的人是明代的鬼才伦文叙和清代的状元林召棠。
      何晓军考虑到了伦文叙的大名更响,他的故事更是传说到了民间的四乡,于是,他就清了一下嗓子,把那个与伦文叙有关的“及第粥”典故,煞有介事地说出:话说,伦文叙幼时家中甚贫,以卖菜为生。隔壁粥贩怜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便以买菜为名,着伦文叙送一担菜至其家。
      每天送完菜后,粥贩便以猪肝、粉肠等猪杂滚粥招待之,权当伦文叙的午餐。
      后来伦氏高中,心念粥贩赠粥之恩,重回故地食了一碗当年老板给他熬的那种粥。由于此粥无名,伦氏为其题名“及第”,并书一匾,还说,幸亏有此粥,他才有今日的高中。
      从此“及第粥”之名,便由之传遍了省城。
      虽然是头一次客串说书,但由于下面的听众听得入神的鼓舞,何晓军也说得甚是流利,有声有色。
      故事说完,竟还博得了一阵的掌声。由此,见证了何晓军这次广告活动的成功。
      其实,何晓军做的这粥,虽然借鉴了“及第粥”的做法,但并没有按足“及第粥”的原料来做。只因,“及第粥”的原料中,只能用规定的三种猪杂,而何晓军却灵活变动,看自己的货下粥。唉,小本生意嘛,又哪有可能做到那么精细?
      不过,虽然是“山寨版”,但何晓军的粥却是用料十足,而且,也深得“及第名粥”的精髓,所以,他并不认为自己冒牌。
      因为有昨晚那醉人的食品香味为基础,第一批的顾客回去向街坊一宣传后,马上就有街坊前来尝试那既不贵、又好吃的省城名粥。
      这个早上,络绎不绝的街坊,一时让何晓军与大牛这两个初入此行的人,忙个手忙脚乱。
      到了早上九点左右,何晓军昨晚熬了大半宿的、有百多碗量的那个粥底,眼看已经卖出了大半,而且,今天进货的猪杂,也已经卖了个七七八八。
      见到了此情形的何晓军,连忙抽个了空档,趁市场还没有散,赶紧进了批货。
      那年代的人毕竟不富有,所以,出外吃饭的人凤毛麟角,特别是在中午饭的时候,整个城里的人,几乎都回到了家中吃“住家饭”,所以,这个时候,是何晓军他们的淡市。
      趁这个空闲的时间,处理好了早上进的第二批货中的猪杂后,何晓军又拿出了也是早上进的第二批货中的猪头,把猪头骨剔了出来,做今天第二煲的粥底。

第61章 六十一 良好的开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