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沈如疏稳住心神道:“东宫恐怕有变,这事儿您知道吗?”
太后手中的念珠一顿,缓声道:“什么变?”
“钦天监已经算好了发丧的时间,可眼下皇后将一众皇子都困在东宫为太子守灵,太后娘娘不觉得奇怪吗?”
孝宜太后面上淡淡,道:“大郢历朝历代都有流血政变,然后想要簇拥自己的儿子登帝,也无可厚非。”
她一早就看明白了,太子一死,文武百官一众皇子都会入宫,倘若在这个时间节点让圣宗皇帝名正言顺的承认新立太子,是最好的时机。
刚才海公公说东宫出了变数,这个变数一定在正皇后身上。
沈如疏迟疑道:“郑家素来是文官,如果真的要发动政变,哪里来的兵马?”
宫中的禁军都是听从陛下的,如何能政变。
孝宜太后忽然睁开眼睛,一字一顿道:“郑家没有兵马,但是萧家旁系的亲王有封地有府兵,这些年圣宗皇帝未曾削藩,这帮人手中兵强马壮,终将成为遗害。”
她诧异地看向太后,孝宜太后看似两耳不闻朝政事,可这桩桩件件的事情,她心中跟明镜儿似的。
沈如疏不理解道:“既然您一早便知道,为何还纵容皇后联系藩地,如今眼见着谋反起势,朝局不稳...”
太后忽然打断她的话,道:“一个王朝经久不衰并不是一件好事,哀家老了,这天下需要一个杀伐果断的明君来维持后继,倘若明君不出,我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没法挽救这岌岌可危的朝政。”
这个道理,她当年归政于圣宗皇帝的时候就想明白了。
她是个女人,不能名正言顺的坐在这垂帘听政的位置上,而这江山,也不能由她化腐朽为神奇。
存安嬷嬷将太后从软垫上扶起来,宽声道:“邑王妃莫急,奴婢去沏壶好茶来,给您润润喉。”
孝宜太后看了她一眼,淡淡道:“如疏,你关心则乱,可他萧承邑未必没有留后手,何须你担心。”
沈如疏嘴硬道:“谁担心他了,我只不过是觉得皇后与二殿下真的要起兵谋反,于大郢江山不利。”
太后笑笑道:“朝代更替,历史兴衰,本就是自然规律,你我也阻止不了,倒不如陪我这老婆子喝壶茶。”
她试探道:“太后娘娘觉得二皇子能做明君吗?”
萧承景为人鲁莽刚愎自用,又是被宠大的孩子,确实不适合做明君。
孝宜太后知道她想问什么,并不正面回答,只是慢慢斟了一壶茶,轻描淡写道:“哀家老了,早已老眼昏花不辨是非。”
沈如疏在她面前坐下,默默拿起茶盏喝了一口茶,今年冬日来的早,秋茶收成不好,泡出来的茶水也带着涩涩的苦味,一口入喉苦到了心肝里。
第四十三章 政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