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八十章 儒家那是真废[2/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些仔细研究起来其实都是权术。
      孔孟这两位被后世儒家竖立起的神主牌,孔老夫子还好点,毕竟他一生述而不作,哪怕论语里也都是些很空泛的东西。最要命的是孟子当时被杨朱学和墨家搞得狼狈不堪,最后硬生生弄出来一堆山寨政治学,《孟子》里很多东西很明显是对杨墨搞本能的为反对而反对的产物,后世那些儒家废物不明就里当金科玉律,结果就玩球了!
      在宋明科举昌盛之前,汉唐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贵族政治,汉武帝以后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真只是个口号,那时候贵族们有家学,儒学只是披个皮而已。被儒家归入儒家典籍的诗经,尚书,周易其实和孔孟这位儒家祖师爷有个毛关系,汉唐那些贵族世家的家学,往往是尚书、诗经、易经,为什么?因为那才是有用的东西,比如《尚书》你读懂了就等于读了一遍君王论!
      唐朝以后,世家贵族瓦解,科举彻底平民化以后,就变成大家只学儒学了,大宋其实还好些,虽然科举内容上离唐朝五花八门已经差很远,但好歹没像大明搞什么官方钦定《四书》。大明的官员为什么那么废,因为大明科举实际上考的主要是四书,而四书偏偏都是儒家原创的……
      林河思绪发散了一下,对于儒家他是真的看不上,这个学说就好比后世的政治课本,政治正确但其实没什么卵用,当然想想后世把毛选第五卷给禁了,就连毛选本身都不怎么做宣传,就知道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有用的学问当然是学的人越少越好。
      大明自开国以后,也就太祖和成祖皇帝那时候威风八面了一把,那靠的可不是儒学,而是两位强人皇帝的自身能力,反倒是成祖皇帝以后,大明重用儒臣,反倒是越来越废了!
      “两万人!”
      林河身旁的颜钧听到这个数字,眼睛都快放光了,现在泰州学派里的人才,除了那些故土难离的,几乎都被他全都召到了嘉兴府。
      这个时候泰州学派正处于刚刚开派时期,有着刚健质朴的生命力,学派里的人才虽然儒生不少,但将近一半多都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出身,这也是林河敢于接受泰州学派举派来投,不怕泰州学派雀占鸠巢。
      说起忽悠和洗脑来,林河还真没怕过谁,泰州学派的作风本来就偏向墨家,而且它的核心学说看上去像是王阳明的心学,但实际上即便是颜钧这个学派头子,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从心学里捣鼓出来的那套大中学究竟有个什么鸟用!
      现在,颜钧可是把林河当成了泰州学派的指路明灯,而林河自己对学派名字这种虚名毫不在意,而且他也需要颜钧这样大明当世的非主流大儒去帮他完成自己东拼西凑出来的政治经济学完成本土化的改头换面。
      不仅是颜钧,就是其他人也被林河吓了一跳,就是国子监也没那么多学生,林河这开口就是两万人,都快比得上汉朝太学的规模了!
      看着惊讶的一群人,林河很认真地说道,“诸位,我这里又不读四书,更不是让学生去考科举,而是教他们识字认数,学得一技之长来傍身,更何况咱们以后在这搞的大工业园,可是极缺人的,两万人我还嫌少呢!”
      林河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他早就说服了赵文华和胡宗宪,把嘉兴府当成他们日后的大本营,要得到嘉靖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靠的是什么,是钱,是加起来足以对抗整个大明赋税的巨额收入。
      “工业园啊!”
      显然被林河科普了很久的嘉兴府知府沈科,如今对于林河口中的工业园极为神往,这年头大明已经遍地流民了,不说北虏南倭,这些年各地时有流民造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沈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天真的二甲进士,随着土地兼并出现的大规模流民,扯什么让流民回到田里种田,那就是扯犊子的混账话,兼并土地的是什么人,是大明的官员是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你让他们把手里的土地吐出来安置流民,信不信第二天从南京到京师,各地的御史就能把你喷成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土地兼并的问题无法解决,为什么不能发展工商业,沈科在嘉兴住了那么久,当然知道当年太祖皇帝那些禁止商业发展的禁令早就形同虚设了,整个江南的手工业都在蓬勃发展,要不是倭寇肆虐再加上海禁,只怕还能更加繁荣。

第三百八十章 儒家那是真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