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五十九章 这不是神童[2/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凡例》认为“欲知何者为正声?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沈约以区区吴音欲一天下之音难矣,今并正之”。
      徐阶和张居正都是博学之人,当下讨论起音韵学来,说起来张居正在翰林院的时候,也是博览群书,对于音韵学亦有研究,当年《洪武通韵》到了永乐年间以后,没法在民间普及,除了一个学习难度以外,主要也是这部韵书因为古今结合,创造了很多新的音切反切,虽然以所谓的中原正音为正韵,但实际上还是用了江淮官话为基础,再加上当初编撰的十一个人里有十个南方人,这十个南方人里又有三个是浙江人,所以这《洪武通韵》到最后大抵是混杂了吴音的南京官话为主。
      可是成祖皇帝将京师北迁北京后,大明朝的政治中心转向北方,这京师官话在演变过程中又不可避免以北方汉话为主了,这也是《洪武通韵》到了永乐年间以后渐渐不再流行,当然眼下的京师官话里还是有不少《洪武通韵》的底子的。
      自古以来的音韵书都是字音相切,比如“儒佳切”是“如隹切”“儒隹切”这种,即便是读过书的人去看音韵学的书,也往往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启蒙的时候,若是请的先生教的不是标准官话,看音韵学的书依然是学不准的。
      张居正也是在京师待了好几年,一口官话说得甚是标准,再去读音韵学的书籍而有所心得,而越是对音韵学的复杂繁琐了解,张居正才越是佩服写出《嘉靖正音》的林先生,尤其是那本白话文版本,虽然字数是雅言般的数倍之多,但是只要把那些代表了声母韵母之类的字母发音学准了以后,照着上面按部就班地学习,总能是学个七八成标准的京师官话,拿来交流绝对不成问题。
      张居正算起来也是心学门人,所以对这等大道至简的学问,简直是惊为天人,原本这白话文,本以为也就是能拿来写些市井之流的小说,上不了台面,可是没想到却能做出这等真正有益于万民的学问。
      林河编写的《嘉靖正音》本就是参照后世的课本杂糅出来的,上下前后的顺序井然,一环扣着一环,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这书的课程设置合理,行文富有逻辑。
      张居正是文章大家,八股文虽然有其害处,但八股文本身的文法是讲究逻辑的,像张居正这样的人看待事物,已经颇有些透过表象看本质了,此时礼部上下,对于《嘉靖正音》的两个版本,徐渭润色的雅言版自然是大受好评,而林河这位原著的白话文版就褒贬不一了,毕竟当今时下的风气还是以文章经义取人。
      大多数人都以为林河的白话文版实在是粗鄙不堪,可是落在张居正这等文章大家眼里,这白话文虽然粗鄙,但仍是骨架严谨,法度森严,能写出这样的白话文,真要写八股文,又怎么可能写得差到哪里去。
      “此书与《洪武通韵》还有古之韵书决然不同,实在是大道至简,其文虽白,但穷究音韵学的变化,便是不通文墨之人,亦是能将其看懂,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教化万民的学问。”
      张居正朝徐阶这位老师正色说道,天下如果能够通行官话,使各地方言能够混一为官话,天下百姓都能说官话,听懂官话,对于朝廷治理地方和百姓实在是有极大的好处,其重大意义决不下于“书同文,车同轨”。
      “写此书的林先生,据说只有十七岁,叔大,你怎么看?”
      见弟子亦是极为推崇这《嘉靖正音》,徐阶也不说什么,其实他仔细读了那白话文版本的《嘉靖正音》,也是极为震撼的,只是说这书乃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所著,他是怎么都无法去相信的,在他看来能达到这种信手间挥洒,以最粗鄙的白话文写成这等凡夫俗子都能读通的学问,只怕这境界起码也是阳明先生那般无二。
      “未见其人,学生不敢妄论。”
      虽然大明朝以神童为贵,也常有少年中举的妖孽,就好比张居正自己,便是神童出身,十五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已经是个相当骇人的成就,可要不是当年湖广巡抚顾?压了他一科,他十二岁便是举人了,搞不好二十岁弱冠前便能成为进士。
      一直以来,张居正也是颇为自傲的人,不过他这个人有傲骨,却不流于表面,《嘉靖正韵》这本书给他的震撼太大,他固然相信这世上有如自己这般天生早慧之人,可是这《嘉靖正音》却是把音韵学这门学问用大白话说了个通透,不但有术,更是得道,便是他自己也是写不出这等文章出来的,所以对于胡宗宪那奏章中所称这位林先生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也是将信将疑。

第三百五十九章 这不是神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