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峰也是聪明之人,自然瞧出了罗龙文的话外之意,那位林先生觉得有些人只是被迫为贼,那自然是心向朝廷的,于是连忙道,“罗老弟,你说得对,我义父他当年本想归降,但是奈何那时朝廷里有……”
毛海峰和罗龙文一答一合的,倒也相得益彰,起码两人都清楚了对方的态度,对于毛海峰来说,朝廷招安的事情并不是虚妄,真正的关键果然不在朝中官员,而在于那位林先生身上。
至于罗龙文则是清楚了毛海峰或者说是汪直想要招安的诚意,这个汪直过去在招安一事上固然主动,但也是有着诸多戒备之心,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汪直自己手下内部的意见压根没有统一,大多数人都是反对招安的。
朝廷自嘉靖二十八年以后,因为双屿港被毁,大批亦商亦盗的海上走私商成了倭寇,再加上因为禁海政策而导致破产的百姓已经流氓无聊组成了所谓的倭寇团伙,在东南沿海各地大肆劫掠,不时有冲州撞府的举动。
结果朝廷派出的官军前来剿倭,居然是败多胜少,像是俞大猷这样的名将则是起起落落,多方掣肘之下,也难得打几场胜仗,可以说这些年来海上的倭寇们多少有些轻视朝廷。
哪怕汪直的船团里大多数都被汪直用规矩约束着,只是以走私生意为主,但是在海上跑惯了的老海狗们当真是对朝廷没太多的敬畏之心的,只不过汪直的势力经过几次分裂以后,剩下来的都属于汪直的铁杆派系,他们对于汪直的命令还是能够听从的。
眼下这一次朝廷在乍浦大捷,官军打出来的战绩委实太过吓人,要知道徐海去年在王江泾吃了败仗后,并没有损伤根本,他回到日本以后得到了诸多日本商人和一些大名的支持,大肆招兵买马后,最终从日本出海的倭寇数量号称五万,虽说这个数字有水分,但是差不多四万人是有的。
这等规模的倭寇,放在日本国内都足以称得上是一支大军了,尽管徐海的船队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折损了部分人手,但是最终杀到大明这边的起码也是三万多人的队伍,结果不曾想徐海只是在平湖城外稍许占了些便宜,结果就被官军给全歼了。
这等战果,不但当初胡宗宪上报朝廷的时候,兵部的官员们不相信,便是海上剩下的各家倭寇也是不敢相信,直到后面更多的消息传回来,确认了徐海确实是被官军打的全军覆没以后,各家倭寇势力才全都被真正吓到了。
要知道,这东南海上的倭寇和官军打了好几年,其实彼此间往往交战的规模都大不到哪里去,更多都是几十几百的倭寇就能侵扰得地方不宁,像是几千人的倭寇队伍已经算得上是大举入侵,朝廷往往要调集数倍的兵力,才能与倭寇作战。
徐海去年在日本聚集的兵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当时汪直更是派人向嘉兴府这边传递消息,其实也是担心徐海击败官军,势力大涨之后,反过头来会威胁到他,本来大家都以为徐海再不济也能让朝廷这边吃足苦头,可是谁想到徐海的大军才坚持了不过一个多月就灰飞烟灭,烟消云散了。
这样的结果,搁谁谁受得了,更关键的时候,谁都知道徐海麾下可是有着两千多正宗的日本武士,那可不是什么东南沿海这边的无赖亡命徒能比的,可都是日本国内各地的流浪武士,还有的则是日本大名派过来的精悍武士。
可是结果同样被官军给灭了,而且还是被官军在野战里给打崩,最后直接一面倒的屠杀了。
便是汪直手下那些再顽固的家伙,也是从那之后对于朝廷有了莫名的畏惧,这次毛海峰带着麻叶过来送给朝廷,才没有人跳出来说话,放在以往,即便麻叶和他们不是一伙的,甚至于海上见了面搞不好还要做过一场的,但是把人抓了献给朝廷求招安这种事情却是没法想象的。
“毛兄,我便实话实说了,我这次过来,本就是我家老爷的意思,对于招安这件事情,我家老爷的意思是不必急在一时。”
知道毛海峰也是内心里倾向于招安之后,罗龙文终于道出了自己的来意。
“为何,若是朝廷接受我等的招安,这海上剩下的倭寇,谁是我们的敌手。”
毛海峰有些疑惑地问道,他在平湖时,可是见到了俞大猷正在招募水手,而且也打听到消息,
第三百三十四章 招安(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