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九十九章 听戏[2/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格来算,起码也是近十万两的产出,可真正到他生父和那些灶户盐丁手里的银子却只是九牛一毛罢了。
      这些剩下的银子,都被拿了盐引的豪商大户们当做利益赚取了,至于那盐场的官员只要每年朝廷下派的税银完成,便不再管其他事情了,反正那些豪商大户们自有孝敬银子送上。
      自从在秀水县审问出褚严的身份以后,马冲昊心中便生出了无可遏制的念头,他要把这盐场里的龌龊事捅出来,所以明明是来拿下褚严的家人,以他们锦衣卫的手段,只消夜里绑了人走,根本神不知鬼不觉,毕竟那褚家家里便只有一个瘸腿的老军汉看家。
      两名小旗猜不透自家上司的心事,便只能跟着一条道走到黑,反正马冲昊是上官,真要误了千户大人的正事,也怪不到他们头上去。
      ……
      萧相国寺外,平整的白场上早已热闹非凡,来自四面乡镇的行脚商和小贩们各自搭好了铺子,摆了各种杂七杂八的货物,还有那些卖艺的江湖人也是开了场子,在那里表演爬杆耍枪的本事。
      当然最热闹的莫过于萧相国寺门前搭起的戏台上,一班穿着各式衣衫的戏班子弟,还有那些执着各色乐器的乐工,虽然这要唱的曲目还没有开始,只是几个戏班子弟在那里开嗓练声,便已引得众多人围观。
      这来的众多人流利,其实倒有小半都是冲着这杨加班的名头而来,当今天下的戏曲也有南北之分,前朝伪元时北方杂曲大行其道,不过到了元末,南方戏曲却是逐渐崛起,而这海盐县最有名的不是别的,正是如今风行天下的“海盐腔”,海盐的戏班子弟也是出了名的,江南不少爱听戏的官宦大户家里也都以需要海盐的戏班子弟为雅事。
      海盐的戏班子弟里,最出名的莫过于杨家班,这杨家班的师祖便是元时的澉浦人杨梓。
      这位杨梓史称其人节侠风流,精通音律,曾在澉浦建楼十间贮妻妾,皆能歌善舞。杨氏家僮皆善唱南北歌调,这位杨梓据说曾师从于元末散曲大家贯云石,他对当时流行于海盐及其周边的“南北歌词”进行了诸多改编,最后逐渐形成以腔调清柔婉折为特色的新唱腔,而海盐少年“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
      “想当年,杨大家常在永安湖泛舟饮酒、拍歌度曲,往来于府上的莫不是名士豪杰,如今百年过去,杨家却已成了戏班子弟!”
      戏台下面,一位士子听着那台上杨家子弟所唱腔调,却是忍不住感叹道。
      马冲昊在一旁听着有趣,不由道,“这杨家成了戏班子弟有什么不好,昔日只能于亭台舞榭,画船楼舫听到的曲子,如今这贩夫走卒寻常百姓也能听得。”
      马冲昊自己也是个爱听曲的,他虽是北人,过往也少来江南,但是这海盐腔的鼎鼎大名也是多有听闻,甚至在一些官宦府邸也曾听过海盐戏班子弟的唱曲,那声腔婉转,确实好听。
      那一时间发了些感慨的士子听到有人插话,却是侧过头一看,只见是个布衣汉子,而且说得乃是一口京师官话,没听得太明白,但仍旧是一脸厌恶地走开了,毕竟腰里跨刀的马冲昊一看便是个武夫。
      “哪来的丘八?”
      马冲昊虽然没听懂那本地读书人口里说的话,但是他手下两名小旗,一名乃是在杭州新招募之人,却是听懂了,顿时大怒起来。
      “行了,别和彼辈一般见识。”
      马冲昊听了手下小旗愤愤不平之语,却是云淡风轻地说道,他在锦衣卫办差那么多年,被读书人鄙视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最可笑的就是那些没有功名在身,便连个生员也不是的所谓读书人也敢自诩斯文,瞧不起他们这些武夫。
      “大人,咱们到底是来做什么?”
      姓杭的小旗实在是摸不透自家这位大人的心思,此时见马冲昊心情还不错,忍不住问道。
      “来听曲啊,这杨家班闻名海盐,你以为是谁都能轻易请他们来唱曲的吗?”
      马冲昊随意地说道,然后看向了前方忽然分开的人群,只见一群卫所兵丁分开了那些挡在戏台前的百姓,一名身材高大身穿锦袍的大汉在兵丁护卫下颇为惹人注意。
      “瞧见没有,这才是正主!”
      马冲昊朝着两名手下道,他昨日到了澉浦镇后,便找了当地的锦衣卫密探,仔细了解了一番这海宁卫的情况,结果不了解不知道,仔细打听了海宁卫这几年和倭寇的交锋,他倒是不得不佩服起如今这位与民同乐的海宁卫指挥使徐行键来。

第二百九十九章 听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