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将军,有礼了。”
对于俞大猷,林河是真心佩服的,整个大明朝三百年,就没有比俞大猷更加纯粹的武人了,他这一生可以说简直就是那些嫉贤妒能的文官们打压正直武将之大成系列,俞大猷每打一次胜仗,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去职贬官,然后朝廷无将可用,再度起复他,再然后便是接着这一循环。
不过纵使大明朝廷一直都有负俞大猷,但每次只要朝廷召唤,俞大猷还是会立马披挂出阵,从来没有怨言。
所以对着这样的俞大猷,林河从马上下来,认真地行了拜见的礼节。
“林先生客气了!”
俞大猷没有想到像林河这样的文人,居然对自己这般敬重,虽然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他觉得林河看着他的那种目光,是理解他的。
有时候,两个人要成为好朋友,不需要多复杂,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行了,现在林河和俞大猷便是这种状况,只是打了一个招呼,两人就策马同行,俞大猷便跟着林河去林府做客了,哪怕两人只是初次见面。
能够和俞大猷成为朋友,林河也是极为高兴,他在后世的时候就有些收集癖,如今到了大明,这个时代俞龙戚虎,如今都算是结识了,自然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到了林府,俞大猷却是没想到林河原先住的地方是一处破落道观,就连府邸也是刚刚破土动工,不过林府的种种都让他颇为好奇,而他在看到林河居然在那些工人空暇时,教他们识字读书,也是不由大为赞叹。
可以说,俞大猷在某些思想上和林河有很多共同语言,比如俞大猷治军就很讲究政治思想工作,《明史》对俞大猷、戚继光的治军做了比较,评论道:“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大猷老将务持重。”
俞大猷的上司谭纶在平海卫后给俞大猷的信中则说:“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明史》本传和谭纶的这二段评论是很中肯的,活脱地勾画出这二位抗倭名将的真实形象。而后世对俞大猷的误解一定程度来源于对谭纶此话断章取义的理解,实际上谭纶的话还有重要的后半句:“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盖诚似霍子孟,任如诸葛亮,大似郭子仪,忠似文文山,毅似于肃愍。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将俞大猷与霍光、文天祥、于谦等相提并论。
林河自己觉得,俞大猷治军“为将廉,驭下有恩。”或者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俞大猷“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之权,复从受其业。”俞大猷从小学的是《易》,是正宗闽学。蔡清者“尽心正学,蔚为一代儒者之宗。”王慎中谓:“自明兴以来,尽心于朱子之学者,虚斋先生一人而已。”而赵本学乃赵太祖第十八代嫡孙,不仅打破宗室戒律,把家传太祖拳授予大猷,而且闭门六十年,考编的《韬钤内外篇》不传于子,而赠予其。
故而俞大猷的思想核心是经世致用,关心国计民生,用于战争,他持重用兵,深谋远虑,功收万全,谋划长治久安之策,用于治军自然重节制,注意士兵的思想训练。“节制二字兵法之大要也。”“教兵之方,技艺
第二百六十三章 俞大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