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项元汴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推销的项目前景,林河索性去了项元汴的住所,要了纸笔在纸上先画了一幅生丝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图。
先是作为下游产业的养蚕农户,实际上这个时代的大明,养蚕农户几乎绝大多数都是散户,而且这些农户的妇人还要自行负责剿丝,效率极其低下。然后本该作为上游产业将生丝织成绸缎的工厂几乎不存在,全都是一些富户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可尽管如此,嘉兴府的乌青镇等地依然因为生丝贸易而变得繁华无比。
“项兄,其实限制嘉兴府生丝产业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浪费和分工的不明确,如果养蚕的农户可以专心养蚕,不需要考虑剿丝,也不需要担心蚕茧的收购价格不稳定,而且养蚕的收入明显高于种地的收入,他们自然会积极养蚕。”
“如果农户都去养蚕,那没人种地怎么办?”
项元汴心中早就颇为意动,但他仍是问道,他之前已经听林河说过好几遍如今农户种田的效率太低下,甚至于林河话语里还透出那些官绅要兼并土地就让他们去兼并的意思,似乎巴不得让土地集中起来,让更多的人不再种田,而是去做工。
“墨林兄,嘉兴府地稀人稠,那些需要缴纳赋税的农户,往往一户人家七八个人,可种的地却只有二十亩左右,明明用畜力和铁犁只需一两个人就能伺候的庄稼,结果却把全家的劳动力都给绑住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还有一些刻薄的官绅,兼并了大量的土地,结果也同样舍不得投入牛马铁犁,宁可让手底下的佃户用这种低效率的人力去种田,最后只能拼命盘剥,还要被人在暗地里戳着脊梁骨骂,何其愚蠢。”
“如果他们能用养蚕的收入,购买耕牛铁犁,多出来的劳动力就可以养蚕也可以做工。”
嘉兴府虽然在东南是仅仅逊色于苏杭的繁华之地,可是在林河眼中看来,这里的百姓生活依然困苦不堪,用得起耕牛和铁犁的农户在嘉兴府已经算得上是富裕之家了,更多的农户仍旧是靠人力拉着木犁在耕地,很多家庭里面,除了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兄弟就是给长兄干活的免费雇工,对林河来说这就是因为生产条件落户导致对劳动力的浪费。
项元汴对于林河的计划越来越感兴趣了,甚至于他觉得林河的计划一旦实施,就压根不会有亏损的风险,这个近乎妖孽一般的少年几乎把所有的方面都考虑到了,先是给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让他们购买耕牛和铁犁种地,解放家里富余的劳动力,然后让这些劳动力去种桑养蚕,然后用蚕茧来抵还债务。接着便是他开设的学校,用低学费大肆收取那些穷人家的孩子,然后跟他们签学徒工合同,等他们毕业后,便要进工厂做工,这样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下去,用不了几年功夫,完全能够把整个嘉兴府的生丝产业全部给垄断了。
“所以说最关键的东西,就是惊仙你说的那种新式织布机?”
对项元汴来说,与生俱来的商人天赋,让他抓住了林河所有计划里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能够把生丝织成布匹的纺织机,只要林河说的这种织布机真的存在,那林河的计划就是完美的。
“没错,这织布机如今在我这里,在没有准备万全之前,我不会轻易拿出来。”
林河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嘉兴府的生丝产业,历史上在明清时期就极为有名,而他不过是将这个过程加快,当然是在他的掌控之中。
项元汴不觉得林河会在这种事情上欺骗自己,而且他也意识到林河愿意跟他说这么多东西,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寻求合作的意愿,若是换了之前,项元汴或许还会犹豫,但是现在林河已经成了陆家的姑爷,就算不找他合作,光靠陆家的权势和财力也足以支撑他的计划。
“惊仙,你这生丝产业的生意,我项家可否加入?”
项元汴正色问道,而在他身后一直默默旁听的项北燕此时亦是有些紧张地看着林河,这个见惯了世面的项府老管家,第一次有了一种对于一个人的才能感到惊悸的感觉,他总没有想到过一个人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计算进去。
项北燕自己心里也按照林河的计划,推算了一遍,只要那新式织布机在,林河绝对可以在几年内就独霸整个嘉兴府的生丝产业,这里面唯一的漏洞就是要防止其他官绅用手段来逼迫林河出让利益,可是林河马上就是平湖陆家的姑爷,他又是胡宗宪这个直浙总督的人,
第一百零五章生丝产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