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美国在明处的动作——海军扩充计划,美国在暗处的“曼哈顿计划”才是最为重要的。早在1937年,美国的情报机构就已经知晓东方的大国正在秘密研制一种武器,这种武器的威力将是其他武器所无法相比的。
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判断出了这种武器应该是所谓的“铀弹”。1939年初,在从德国逃亡美国避难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积极帮助下,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学家虽然对原子弹的机制、应该努力的方向,甚至费用和时间都有了大致的构想,但核研究的庞大工程已经超过了科学研究机构的能力。他们不得不向罗斯福提出要求,要求美国政府立项,毕竟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如果德国拥有了核武器,那将是灾难性的。
1939年,唐帝国在日本战场上首次使用了原子弹,尽管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百密一疏,美国的特工仍然向国内发回了一张张关于蘑菇云爆炸的照片。
罗斯福在审时度势之后,马上立项原子弹工程,就这样,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出台了。当时美国经济还没有转向战争,没有哪一家工业公司能在短期内完成有关生产设施的建设,也没有哪一家研究机构或者哪一所大学能够完成设计任务。
美国核研究的负责人奥本海默认为,只有军队以最高优先权,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核原料来。1940年,他在传递给罗斯福的报告中,强调了原子弹的光明前景,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两周后,奥本海默给罗斯福准备了一份将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罗斯福立即批复了奥本海默的报告。
1940年中期,远东和西欧的形势变得非常紧张,罗斯福决定加快曼哈顿计划的速度。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的支持下,美国军方同意按原子能利用委员会(负责铀研究的一个机构)的建议,开始建设4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的研制、生产基地。军队把整个计划取名为“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并且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开始建立核试验基地,整个计划走上了快车道。
远东和西太平洋的“静止的战争”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美国知道唐帝国拥有超级武器。不宣战,罗斯福无法对英国政府、美国国内的那些反对党议员交代。然而,宣战之后就只有尽量保持克制,不能过分刺激中国。
进入1940年冬季,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已经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风声——唐德将东西两面夹击苏联。这时,素来以反共政治主张而闻名于世界的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居然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一个建议——组成美、英、苏三国联盟。
对于丘吉尔的这个建议,罗斯福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告诉这个大胖子,自己需要在认真的考虑一下。
其实,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的态度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斯大林。作为两亿俄罗斯人当家人的斯大林非常清楚,一旦失去美国和英国的支持,苏联将孤掌难鸣。他想要主动对中国发起进攻,以夺回叶尼塞河以东地区,就必须有一个非常稳固的后方,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对于东面的强大国家,苏联就算是防御都显得捉襟见肘,哪里还谈得上进攻呢。
虽然德国在目前看来,一直对苏联采取了比较友好的态度,但他们与中国更加稳固和密切的关系,则始终是斯大林的一块心病。而进入了1940年秋季,随着日本的灭亡、英法殖民势力的失败,斯大林的危机感与日俱增,他感觉到战争就在眼前。
可以说,斯大林需要美国和英国的支持,就算过去曾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而现实则是无法回避的。丘吉尔也正是看穿了斯大林的这一心理,才向罗斯福提出了三国联盟的建议。
这样看来,能够阻挡唐德联盟的办法似乎就只有组成美、英、苏三国联盟了,而且丘吉尔也在其中积极斡旋。但是美国有自己的考虑,他不想过分的刺激唐帝国,就算两国已经宣战,但是毕竟没有大规模冲突,双方在西太平洋仍然是心照不宣的保持稳定。罗斯福在三国联盟上并不坚决的态度终于使丘吉尔感到一种危机,他在了解美国的底线后,也只好放弃最初的打算,三国联盟暂时搁置了下来。
而在经此一遭后,斯大林认为自己可能被丘吉尔耍了,他居然神经质的认为丘吉尔此举是为了离间苏联和德国的关系,因为斯大林在内心深处坚信,德国在消灭英国前不会对苏联开战,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对丘吉尔此举的怀疑。
不管怎么说,1940年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繁荣,美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进行着战争的准备。军事动员已经开始,国民经济军事化已经开始显露出效果了;而丘吉尔的关于三国联盟的建议和尝试也为后来三国联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当然,那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
上架第二更
第152章 大国抉择(二)上架第二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