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了岁末,张謇为张孝若举行婚礼。
昔日的状元郎、后来的实业家,会选择怎样的儿媳妇,这是通州人,乃至国内很多人极为关注之事。
有人说,门当户对者,须是家财万贯,或是门第显赫,但当他们得知这位女子的身份时,却着实吃了一惊。
她叫陈开成,毕业于上海启明女中毕业,出身于安徽石埭官宦名门世家。这是一个旧学之家,祖父做官正直耿介。说起陈开成的容貌,确也有几分端秀之姿,但算不得十分美丽,其人之长在于学才学,兼善英文。
好事者弄清楚陈开成的背景后,这才明白过来——啬翁所则之媳,是精通旧学又谙熟新学之人。
人们猜得没错,张謇在他日记之中,也曾记下他的择媳标准。经人介绍,张謇对陈开成格外关注,甚至还看过她所写的文章。
陈家的老人,一听媒人说亲,便欢天喜地地应了亲事。张謇照规矩下了聘礼,便在冬月十二日为张孝若举行冠礼,次日举行婚礼。
婚姻乃人生大事,张謇慎之又慎,最后选择了古冠婚礼。
数日之内,新朋旧交,门生故吏,纷然相贺,自不必说。
婚礼已毕,隔日又行馈飨礼,再隔一日随父母回老家常乐镇行庙见礼。
出身于旧学之家,陈开成知书达礼,通晓仪节,张謇对这个儿媳妇,是越看越满意。数十年后,张孝若虽已不在,但陈开成辛勤持家,鼓励女儿参与抗日,冒险保护、营救过共产党人。这份睿见与胆量,实非寻常女子可及。
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2
穿着剪裁合宜的旗袍,新婚后的陈开成多了几分成熟之态。
因着学识上的“门当户对”,陈开成与张孝若在婚前虽未谈过恋爱,但却无话不说,互相引为知己。在濠南别业中,时常可以听见二人研讨学术的声音。
但此时,张孝若本来在帮陈开成寻找一本英文小说,哪知却在书箱里翻出了一封信。看那笔迹,是张謇写给张孝若的。
陈开成忙说:“你快把信收起来。”
“既然看到了,那就不妨打开看看啊。”
“我不看,”陈开成眼睛笑成了月牙,“it\\\\\\\\\\\\\\\\\\\\\\\\\\\\\\\"sasecretbetweenyoufather。”
张孝若被她逗乐了:“我的过去你来不及参与,现下了解了解,也不错嘛。”
他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但陈开成还是不愿拆信,张孝若便急道:“爹每年都写很多信给我,看一两封,有什么打紧的?”
说着,张孝若从信封中抽出信来,强拉着陈开成一起看。
卧室里,铺着绒绒的地毯,壁炉里也燃得旺旺的。二人就地而坐,相依相偎中丝毫不觉冷。
但见那信中写道:“今日家中祭儿母,不胜怆恸。儿在花竹平安馆设祭时,感念如何?父有志哀诗到校示儿。父之哀伤何止百端,儿知之耶?……”
记忆尘封太久,也是信中所书到了跟前,张孝若才想起父亲曾在徐夫人忌日,嘱其勿忘其母。那时,他还在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
张孝若感喟道:“爹爹重感情,重仪节。平日里也如此教导我。我也很怀念母亲……小时候,我读书不算用功……”
隔了一
第97章 不待莼菜之秋风(1)(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