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昨日,状元公的纱厂试引擎,你们去看热闹了没?”
“引擎是发动了,可是啊,我在想,这厂里烟囱虽高,何时能出烟啊?”
“我也想说,发动引擎不算啥,什么时候能出纱,才算是动产了。”
“出纱,还得看出的是什么纱!要是机器织出来的棉纱,还没咱们大姑娘手工的织的细,那又怎么比得过洋货?”
“也别这么说!洋鬼子的棉纱不都是机器织出来的?我们的国货怎么就比不上人家了!”
“说的也是!要是厂子办成了,办大了,不得招更多工人啊!农闲的时候,跑去挣几个钱,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嘿!我们通州要是发展起来,便不用隔着江羡慕那边的十里洋场了!”
…………
如此议论,声浪炽热,席卷了孟夏之初的通州城。
虽说质疑比肯定多,但能引起全城百姓的关注,便已达到了张謇的目的。至于沈燮均所求的结果,勉强也算是达到了。
这阵子,汪树堂的师爷黄穆,穿行于街头巷尾,不时听到人们在议论大生纱厂,甚至还有非议汪树堂没为这事操心的……
黄穆越听越生气,回到官衙便向汪树堂打报告。
“混账!这话是谁说的?”汪树堂一听有人说他坏话,便忍不住发火拍案。
“管他谁说的,我们也不能把抓起来啊,”黄穆宽慰道,“不然,岂不坐实了那些市井流言?”
“哼!”汪树堂背着手,在堂上踱了两圈,猛然道,“不对,这不是市井流言,是那个姓张的故意放出去的话。他——是想逼我呢!”
“此话怎讲?”
“就先前,刘大帅又给我来电报了。他说,设厂是对地方有益的,让我务必将存典生息的公款拨给大生纱厂。偏生那么巧,通州百姓又说我不肯拨款!”
“这……”黄穆沉默了。
“你倒是说话呀!”
“今时不同往日,”黄穆分析道,“以往,大帅只说拨款,却没说拨什么款,我们倒还可以推一推,现下……”
汪树堂接口道:“现下,特别提了存典生息的公款,呵……”
“大人,只怕这事儿再也推托不得了。”黄穆皱起眉,开始背书,“您也赚不了他的钱。
《续纂泰州志》中载道:‘以后带征文款存典生息,月利八厘,积有多数,将利转本。”
“自然,但我也不能让他占了便宜,”汪树堂唇边浮起一抹意味难明的笑意,“姓张的不是想要钱吗?好啊,我不仅给他,还要多给他,让他好好消受一番。”
“大人的意思是……”
汪树堂让黄穆靠近了些,对他耳语一阵,脸上笑意忽明忽暗,机深难测。
第43章 长恨人心不如水(1)(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