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章 但愿苍生俱饱暖(1)(2)[1/2页]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灵犀无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
      大清一朝,每隔三年,便会在八月间举行乡试,承办乡试的机构分别是两京以及省城的贡院,是以乡试又称秋闱。
      光绪十一年(1885)的秋天来得特别早,张謇、孙仲平偕往顺天府,住在东单牌楼文昌关帝庙一带,整日里埋在书堆里,可谓是目不窥楼、心无旁骛。
      这日,孙仲平忽然身体发热,昏沉不起,看过大夫取药之后,便把他送出门去。走得远了些,张謇悄声问:“我弟弟自幼身子骨就弱,有劳大夫费心了。”
      “不费心。不过,你须留意,每日不可让他读书太久。”
      张謇应下了。站在巷口,待吴大夫走得远了,身影已匿入人群之中,张謇才回身欲返。正在此时,一个长须垂胸的老人忽然唤住了他。此人虽穿着常服,但却有着灼灼的目光,秀雅的气度,分明是一个长期浸润于诗书之中的老儒。在他身旁,还跟着一个侍从模样的人。
      “您是——”
      “我是翁同?。”老人微笑道。
      “中堂大人。”张謇面露赧色,忙对他执晚辈礼,心中暗道,本不欲在考前见到两位主考官,否则岂不如唐人一般,搞那些行卷的门道,未想对方竟寻上门来。
      翁同?似乎知道他心中所想,道:“你老师跟我说你来了,来函里还附着你的画像。”
      翁同?说的这位老师,自然是孙云锦了。除了孙云锦,便是夏同善、吴长庆,与他二人都十分相熟。这事要追溯到好几年前。
      光绪五年(1879)秋,夏同善刚组织了一场优行生试。作为两任帝师,翁同?自然要关心科考情况,而且他与夏同善都在毓庆宫书房轮值,问来最是便宜不过。
      夏同善便拟了一个名单给他看,特意指着一人说:“这个张謇,在五月的科试、优行试和三院举办的优行生试中,皆是独占鳌头。”
      翁同?来了兴趣,问明其人来历,才知他在吴长庆门下做幕宾。这之后,翁同?在给吴长庆的书函中,有时也会附笔问候一二。后来,张謇在朝xian的事迹,连同《朝xian善后六策》传回京中,翁同?更加肯定张謇绝非池中之物。
      这些年来,翁同?一直在为帝国物色一些青年将才,故此,对于张謇的动向都十分在意。当他从孙云锦处得知张謇要来顺天府参考,惜才之心更是溢于言表。可奇怪的是,眼见时日将近,左等右等,竟不见张謇来访,方才想到,他定是不想落下攀附权贵之名。翁同?便只能自己来寻他。
      这一点,翁同?能想到,张謇自然也想到了。
      想到高官、长者竟然纡尊降贵,亲自造访,张謇更觉惭愧,又执师生之礼,道:“学生本想在乡试之后,再来拜候老师。”唐宋以降,主考官被考生尊为老师,已是相沿成习。
      翁同?呵呵笑道:“既认我作老师,你来拜候我,我来看看你,都无妨。你适才送大夫离去,你是……生病了么?”
      对方如此平易近人,张謇也释然不少,语调也轻松起来:“昨日,亚甫开始发热,学生是在替他送医。”仲平,表字亚甫。
      “好,边走边说,到你住的地方去,我也去看看故人之子。这个是我侍从阿福。”
      “这边请。”
      三人缓步往巷里行去。
      但听得翁同?问:“先前,为师见你一直目送大夫离开。你——做得很好。”
      “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学生只是遵照圣人之训而已。”
      翁同?见他既懂目送之礼,又如此谦逊,心里更是畅意,不禁夸赞道:“你很懂规矩,却又不于死守规矩,你在朝xian那两年,诸事处分得宜,委实难得。我大清需要的,正是你这样的人才。你今年多大了?”
      “学生三十又三。”
      “有子嗣了不曾?”
      张謇面上闪过一丝尴尬之色:“还不曾,或是因学生常年在外。”
   

第16章 但愿苍生俱饱暖(1)(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