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7章 李广鸿西行记(下)[1/2页]

开局重生穿越带系统,手搓核聚变 歪歪优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广鸿一行90多人,200多匹马,30余峰骆驼,外加十几辆牛车、骡车,做商队打扮,浩浩荡荡从渠犁城北门开出,然后向西北方向行了大约5里,遇孔雀河后便随河道西北蜿蜒前行,又行百里,便来到了孔雀河的发源地——博斯腾湖,同时,也是来到了焉耆国境内,然后再绕湖西行,循着博斯腾湖的主要水源河开都河不断西行,至焉耆最西边与天山交界处再转向北方,一路向着龟兹、乌孙国行去......
      这条路线,就是他的父亲、渠犁屯田使者、轻车都尉李适的进军路线,他队伍中有两人,曾经做过李适的辅军,跟着走过几次,因而对道路很是熟悉。
      李广鸿的队伍之所以又扩大了,那是因为有十多个李适麾下士卒的兄弟亲人,听说李适大军被匈奴人以优势兵力围杀,又听说小公子要西行寻父,便上门求告,要求带上他们一起,前去寻找亲人的遗骸,好将其带回乡安葬。
      随着汉帝国在西域势力的扩张,汉家的文化和习俗,逐渐开始被当地土人、胡人所接受和认同,人死入土,落叶归根的观念,慢慢深入人心,当地人也一改以前“天葬”、“水葬”的陋俗,改以土葬为主、火葬为辅了,入土为安、随葬厚葬、香烛祭拜,也已成为孝子贤孙理所应当秉持的本分了。
      另外,李广鸿的恩师张明善,也坐在一辆骡车上,跟在他的队伍里......
      一开始,张明善说要跟弟子一起西行,李广鸿说什么也不同意!
      开玩笑!
      老爷子今年快七十了,这在平均寿命不到四十的汉帝国,已经算是高寿老人了,而在平均寿命三十多岁的西域,那更是接近“吉祥物”、“老神仙”一般的存在,反正渠犁城自从建成以来,都没听说有这么高寿的老人存在过!
      虽然张老爷子身体还算硬朗,走路带风,耳聪目明、说话中气十足,教训起劣徒来,手劲大的离谱,但是毕竟年龄在这摆着,况且,西域不比中原,多沙漠、戈壁和高山、险坡,行路艰难,颇多颠簸,别他父亲没寻到,先把老师送走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广鸿从小随张明善学艺,跟他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跟父亲,甚至母亲待一起的时间都多,除了小时候顽劣,在老师手底下吃了不少苦,挨了不少打,但是随着严师教出来的高徒日渐长大,“文武神童”的名声远近闻名,李广鸿终于开始念起老师的好来了!
      张明善除了教训弟子的时候下手非常狠以外,处处都是最完美的老师人选!
      张明善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不说,人生经历还异常丰富,说话又风趣幽默,讲起故事来引人入胜,他跟一般的儒生不同,并没有强按着李广鸿死读圣贤书,而是从经义、哲理入手,要求他在辩理的前提下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再化为己用,为了帮助他明晓微言大义,几乎每讲一段,边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让李广鸿很轻易地就记住和理解了这些深奥晦涩的文章名句,甚至到了最近几年,李广鸿跟老师相处的越来越融洽,有时连午饭也不回去吃了,赖在他老师那里混吃混喝,可以说形同父子!
      张明善是博望侯张骞老大人的同乡后辈,同为汉中郡城固人,少年时兼修文武,颇有才名,后被推荐到张骞的府上担任幕僚,随侍左右,再后来因为文武兼备,屡屡被张老大人委以重任。
      元朔六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张骞以校尉率军出击漠北,他就曾在张骞帐下担任幕僚;元狩元年,他随博望侯去犍为郡探索西南,并作为一路使者南行近两千里,结果受阻于氐、榨土人,无功而返,元狩四年,他又随博望侯二次出使西域,并被委以重任,作为副使之一,先后出使了康居和大月氏两国,直至元鼎五年返京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帝,令其回乡读书,结果回老家一看,他的妻子因为他常年不归家,在乡老的主持下再嫁他人为妇,连他的儿子对他都很是冷漠,心灰意冷之下,他便迁至张掖一带,离他常年奋斗的西域近一些,后被李适延请为西席,为李广鸿开蒙.......
      张明善坚持要跟着,李广鸿苦苦相劝无果,就求告到他那些怪异的师兄那里,结果没想到,师兄们二话不说,就为张老爷子准备好了一辆骡车,而且还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对此车进行了改造,轮子上包了皮子不说,还在车底加装了一些看起来很复杂的装置,李广鸿亲自上去体会了一下,感觉整辆车比以前自己做过的任何车都要舒适稳当,不复颠簸震颤之感,让他甚为诧异!
      在他的追问下,他的师兄才告诉他,只需在车底加装“当兔”和“伏兔”,不仅可减少颠簸之感,令人乘坐舒适,还可让大车的承载能力提高五成!
      李广鸿看后颇感惊讶,终于明白了师兄们带来的那些奇异的刀斧工具,原来是用作打制工具的,不由对自己这些师兄的才能,由衷的钦佩不已!
      就这样,李广鸿一行经过近一个月的跋涉,披荆斩棘、穿山越岭、顶风冒雨,行进800里,于2月中草长莺飞之时,来到了那个牧民所说的那处山坳......
      没多久,他们就在山坳的尽头低洼处,发现了李家军的遗骨......
      很明显,这些遗骨是匈奴人草草堆放在一起的,士卒身上的盔甲衣服、裤子鞋子,凡是穿在身上的东西,除了贴身穿的亵衣,都被扒了个精光,兵器更不可能寻到,对于穷困和缺少铁器的匈奴人来说,汉人身上的东西都是宝贝,哪怕是死马脚上的蹄铁,都是很珍贵的战略物资,都不会留下的......
      经历了近半年时间,尸体已经发黑干瘪,幸亏这里是草原,气候干燥,尸体才没有全部腐坏成一滩烂泥,尚可勉强辨认。这些堆在一起的尸骨,外面那层有不少还被狼啃过,已经面目全非,很难分辨,甚至有的尸骨仅留下四肢,躯体已经被掏空了......
      随行的士卒亲人兄弟以及李广鸿,纷纷满含悲戚上前认尸,他们在众人的帮助下,将尸体一具具分开,逐一辨认......
      士卒的家人兄弟们对李适麾下的其他兵士也算熟悉,毕竟也就才300人,整天在一起操练,或是在一起吃喝,家里人也大抵都认识。很快,一些人的名字就被叫了出来,张明善赶紧着人找木牌、炭笔记下,并在遗体上标识清楚,至于那些分辨不出来的遗骨,也让人记下主要的特征,逐一编号记录......
      不到半天的功夫,这些遗骨就被清理完毕,一共258具,在其中没有找到李适的遗骨......
      李广鸿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不由的更为担心不已!

第317章 李广鸿西行记(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