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这些产业链工厂的技术人员互相交流,中海光科科技还很贴心的在这个附赠的软件中,嵌入了一个类似“围脖”的技术论坛和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并要求这些技术人员,与先进制程和最新架构有关的技术讨论,尽量通过这个论坛和通讯软件进行,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技术扩散,也是在维护大家的利益。
当然,这只是建议,并非命令。不过,这些技术人员也乐于通过这个论坛和通讯软件进行交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里大家都是同行,有共同的语言和交集,便于相互学习借鉴。
经过了几天来的摸索,这些得到“技术资料”的设计人员,对这个芯片设计软件,简直是越用越上头,越用越是爱不释手!这个时候的他们,再翻出以前使用的那些软件和工具的时候,纷纷有种“回不去了”的感觉!
他们就觉得自己以前纯粹是在浪费青春,明明喝着咖啡、抖着腿就能干完的活,干嘛非得绞尽脑汁,把自己熬成“地中海”?要是这个软件早出来几年就好了,也许还能保住他们的一头秀发!
特别是那个“架构自编译功能”,简直让人有点莫名想笑!
其中一个手机厂家的芯片设计人员,出于好奇,就把他们家目前基于13纳米的通信芯片架构设计图,按照《简易操作教程》说明的那样,导入进这个系统,然后就点击了一下左上角那个大大的“架构自编译”按钮,就去泡了一碗泡面,冲了一杯咖啡,估摸着过去了不到二十分钟,回到电脑面前一看,完事了!
他打开了新架构下的芯片设计图一看,还蛮像那么回事的,然后就沉下心去细细研究,越研究越心惊,越研究越兴奋,完全把泡好的面和冲好的咖啡,忘到了爪哇国去了......
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的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个帖子,发在了技术论坛上,顿时引发了大量的围观,好多人看过这个帖子以后,也亲自做了类似的实验,轻松地将自己公司的产品,用“架构自编译”功能,转化成了全新架构!
还有人受这个帖子的启发,尝试着将具有协同功能的两个芯片架构,同时导入到这个芯片设计软件,竟然也成功了,只不过是需要多费点功夫,设计一些桥接器件和逻辑电路将两者整合起来......
这一下子,整个技术论坛都沸腾了!所有的技术人员都不淡定了,他们纷纷开始进行各种匪夷所思的实验,一边把他们的新奇发现发布在论坛上,一边热议着,究竟为什么,就这么个不到2个g的小软件,竟然有着这么强大的、不可思议的功能,这不科学呀!
有人试图对这个软件进行脱壳和反汇编,但是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他们尝试了很多工具和办法,都搞不明白这个软件到底是什么类型,是如何运行的,更谈不上搞清楚其底层架构了!
其实,这个软件是光科半导体的人工智慧“小魔芯”的杰作,它还真就是个披着软件外衣的浏览器
第275章 科学霸权的崛起(2)[1/2页]